大梅种植方法,野梅的种植方法和禁忌

首页 > 生活 > 作者:YD1662025-04-27 14:54:18

大梅种植方法,野梅的种植方法和禁忌(1)

唐家的“传家宝”

“这本《大学》将近90岁了,它是爷爷留给我们唯一的遗物,也是我家的‘传家宝’。每年春节,家人聚齐,父亲就会把它‘请’出来,给我们晚辈讲爷爷的故事,有时也讲讲自己的坚守和遗憾。父亲总说,要脚踏实地做事,要一辈子读书,要拥有忠实厚道的品德,家族才能经久不衰。听着听着,我的眼睛湿了。是啊,今年,我又大了一岁,父亲也就又老了一岁,这生活的担子,这家族的兴衰,终究是要落到我们兄妹的肩上…… ”

2月13日,公主岭市八岔沟子村返乡创业者唐维的这条春节期间的微信朋友圈,仍收到众多好友点赞。

大梅种植方法,野梅的种植方法和禁忌(2)

这本《大学》将近90年的历史了!

2月13日,记者驱车从长春出发,寻找这条一时刷爆新春朋友圈的唐家小院背后的故事。

正月里,村路上行人极少,整个村子一片静谧,让清冷也别具了一番滋味。

唐家小院默然隐于这小小的村庄中央。单薄而清秀的唐维,已早早迎在门前。

推门而入,黄色的腊梅已含苞待放,窗台上,一盆梅花在阳光下绚烂。此时,不知是唐维待客的梅花茶,还是其弟唐帅酿的梅花酒,亦或是其父唐绂宸老先生的梅花图,使这简朴的农家平房里,梅香暗涌……

大梅种植方法,野梅的种植方法和禁忌(3)

书里的文字保存完好

“唐四爷”的传家之愿

唐家的故事,要从闯关东的“唐四爷”讲起。

“唐四爷”是唐维的太爷爷,也是唐家闯关东落户公主岭的第一代。唐维的太爷爷虽没读过书,但他从小痴迷评书,一生大多的智慧都从那些历史故事中总结而来。

唐维的太爷爷落户东北以后,带着兄弟们齐心创业,唐家从没有土地,到后来拥有整个村子的土地。由兄弟四人逃荒而来,到住高门大院,拥有佃户和长工,在镇上,也有了些威望,所以人们也尊称他为“唐四爷”。

唐维的太爷爷一生的遗憾便是没机会读书,所以唐家孩子世代读书便是他的夙愿。

唐维的茶散着淡淡的梅香,原本那些枯黄的小骨朵,在梅花盏里得到了“重生”,次定绽放。

唐维喜欢讲祖辈的故事,那是她的骄傲。

大梅种植方法,野梅的种植方法和禁忌(4)

一家人其乐融融

唐维的爷爷从小读私塾,奶奶的祖上也出过状元。虽然爷爷家的日子过得富裕,但也总是亲自下地,早晚读书。爷爷最爱的书就是《大学》,也常常给孩子们讲人生的原则以及处事的分寸。直到爷爷去世很多年,唐维才渐渐体会到,爷爷那些深入浅出的故事是对《大学》《中庸》等书籍的一种解读。

“耕读传家”是中国传统乡土社会中,小康农家所努力追求的理想图景,更是唐家祖辈的夙愿。然而,这夙愿对于一个普通农家而言,朴素也奢华……

“农民院士”一世守梅

阳光斜射,窗台上朵朵盛开的梅花,在老枝上就有了明暗之分,美艳至极。寒冷的窗外,上万株梅树正修养生息,等待着四月的满园绚烂。

被一些媒体称为“农民院士”的唐绂宸,看起来和普通农民一样质朴、敦厚。对于“农民院士”这个称谓,唐绂宸有些难为情。他一遍遍强调着:“我就是农民,只是农民。”

唐绂宸坐在炕沿上,身后的农业杂志和专业书籍足足有一米多高。“这些都是父亲近期要看的,仓库里还有好多书。单单父亲自己在国内、国际刊物上发的论文,就有好多好多。”唐维说。

媒体之所以给唐绂宸冠以“农民院士”,是因为他与“梅花院士”、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陈俊愉一起,创造了一个世界级奇迹——打破了“梅花”不过长江的铁律,让梅花在寒冷的东北公主岭盛开。

唐绂宸一世驯梅、守梅,其中苦乐常人难懂。是什么力量,让一个农民如此笃定与执著呢?

唐绂宸出生后,唐家已经败落。由于年代的原因,唐绂宸并没有完成学业。但祖训不敢忘,唐绂宸一生都在读书,也受益于读书。

与祖父和父亲不同,唐绂宸读书更倾向科学,特别是农业科学。“那时候,吃饭问题是头等大事。我一个人养活十多口人的大家庭,我必需找到更科学的种田的方法。”唐绂宸说,30年前,他就爱琢磨种经济作物。香草、草莓、菊花都试过,市场稀缺,价格不菲,让他这位普通农民,有实力在这样小小的村庄里,让四个孩子都如愿上了大学。

大梅种植方法,野梅的种植方法和禁忌(5)

唐维返乡创业帮助父亲做大梅产业

唐绂宸初识陈院士时,已经通过自学以及经验积累,在农业方面很有见解,并在国家杂志上发表多篇农业相关论文。

虽然唐绂宸心里清楚,自古以来,露地梅花最北开在河南一带,想让梅花绽放于东北吉林,难于登天。但唐绂宸相信科学的力量,更何况他的身后是一位大名鼎鼎的中国院士。2000年,唐绂宸在陈院士的指导和帮助下,开启前人之未有,踏上引种抗寒梅花的漫漫征程。

20年,弹指一挥。唐绂宸一次又一次经历一园梅树一夜之间全部冻死的痛苦与绝望,也不得不在一次次彻夜难眠中,钻进书海寻找答案,不得不一次次坐上绿皮火车去北京找陈院士求助。

人类驯化植物的路,从来都是异常艰难的,唐绂宸是幸运者中的幸运者。因为他成功了。他用最古老最笨拙的自然选择法挑出抗寒基因优秀的梅树苗木,再通过种间杂交培育出了耐寒新品种。

时至今日,唐绂宸已驯育成功12个梅花品种,寒冷的东北,终于也可以有踏雪寻梅的风雅和浪漫。

是什么让唐绂宸的人生梅香扑鼻?

“一生读书的习惯和脚踏实地地干……”唐绂宸回答记者,也告诫自己的孩子们。

传父志 唐家儿女返乡创业

大梅种植方法,野梅的种植方法和禁忌(6)

冬天的腊梅花

唐绂宸培育的新品,已在北纬48.5度大兴安岭的阿荣旗实验成功,在零下50摄氏度的低温下,经过7年观察,安然无恙。长白山脚下的一些小城也栽种了他的梅花。唐绂宸成为东北地区唯一能提供梅花苗木的基地。

四月赏梅,梅落制茶,梅子酿酒……梅,已然成为唐家的事业。但如何让梅成为产业,带动整个村子致富呢?唐绂宸年岁渐高,面对市场有些力不从心。

为了传承父志,唐维和弟弟放弃了城市生活,回到村里,与父亲并肩,发展梅产业。2010年,抗寒梅花苗木专业合作社成立。2016年,唐氏梅园农业有限公司成立。弟弟唐帅主管梅园建设,苗木栽种,唐维则负责营销。如今,抗寒梅花在“三北”地区应用日渐广泛,北京、沈阳、大庆、临江、赤峰、太原、乌鲁木齐等地都陆续建起梅园。

“做事、读书,这是爷爷和父亲留给我们的人生信条。”唐维泡了新的梅茶,身后的柜里,是快递刚刚送到的一本崭新的《大学》。


吉林日报社出品

策划:姜忠孝

作者:吉林日报全媒体记者 孙翠翠 实习生 王伟

编辑:马贺

,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