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亲近的熊孩子该怎么办,遇见熊孩子怎么管教

首页 > 生活 > 作者:YD1662025-04-27 15:10:20

不懂尊重他人的孩子,

也未曾被好好尊重过

一位读者曾经询问尹建莉老师:“如何看待‘熊孩子’?”

尹建莉老师给出的答复是:

“孩子的天性原本都是良善、纯洁的。如果真有一类孩子是“熊孩子”,产生原因是两个:

第一是被错误评价,第二是被改造和扭曲。”

有次在便利店,看到一位爸爸带着4、5岁的儿子买东西,孩子非常想买一瓶酸奶,孩子爸爸不知出于什么原因,就是不想给孩子买,找了诸多借口:

“哪有人大早上喝酸奶的?”

“早上喝凉的小心肚子疼。”

“你怎么这么不听话,买了妈妈要生气的!”

“这么多人看着你呢,可别无理取闹啊……”

但是每一个借口都没能说服孩子,小男孩也从一开始乖巧的模样逐渐变成大哭大叫赖在货架前不肯走的“熊孩子”,引众人侧目。

听见儿子的哭声,外面等待的孩子妈赶紧跑进来看怎么了,得知缘故后跟孩子爸说:“那就给他买吧,买了又能怎样。”

孩子爸翻了个大白眼冲孩子嚷嚷:“好了好了,你赢了,别哭了。”

孩子却哭得更大声,还是妈妈拿着酸奶哄了半天,并且跟孩子好好商量:“上次没吃早饭就喝酸奶是不是肚肚疼啦,这次咱们吃完早饭再喝好不好?”

孩子这才止住哭声,眼角含泪点了点头。

本来很简单一件事,跟孩子商量好早饭后再喝,买酸奶走人,这位爸爸却用“为你好”式的固执拧巴,把孩子弄得非“熊”不可。

这件事很可能还会造成一个更严重的后果:

原本能好商好量的孩子,会不会认为只有哭喊闹腾才能得到想要的东西,此后都这么干,变成一个真正的“熊孩子”?

遇到亲近的熊孩子该怎么办,遇见熊孩子怎么管教(5)

就是在这样一件件处理不好的日常小事中,孩子逐渐被改造和扭曲。

按照尹建莉老师的话来说:

“一个孩子,如果他某方面没有匮乏感,就没有强烈的需求;如果他的心理不曾被压抑,就没有破坏欲和反抗欲。

事实是,所有真正惹人生厌的“熊孩子”都是不断被错误评价、不断被过度管制的结果。

与其责备孩子是“熊孩子”,不如从家长自身找找原因,看看家庭中是不是存在让孩子养成强烈破坏欲和反抗欲的因素。”

就比如孩子“拆家”这件事——

尊重理解孩子的人会认为这是孩子在探索尝试,在努力建立自己和世界的联结,分辨自己和外界的关系,那么就把危险隐患排除掉,随娃尝试去;

然后会发现孩子拆腻了就会去找别的乐子,根本不会没完没了地折腾。

而不理解孩子想法的人,会刻板地认为这是需要改的臭毛病,必须好好修理一顿纠正过来;

然后就发现在公共场合或是别人家,无暇管控顾及的时候,孩子逮着机会就如入无人之境,不顾他人感受,疯狂满足自己。

这种因不断被控制而界限感匮乏的孩子,通常具有两面性:

一面是无法理解、尊重他人的隐私和独立空间,逐渐变成厚脸皮的“熊孩子”;

反过来,在管控者面前,这样的孩子也会习惯性放弃自己的隐私权益、独立空间,逐渐变成一个没有主见,人云亦云的人。

遇到亲近的熊孩子该怎么办,遇见熊孩子怎么管教(6)

未曾被好好尊重的孩子,也无力自尊自爱

在一档综艺节目中曾看到过这样一对母女:

妈妈一直对女儿严格管控:

女儿上学时,妈妈不允许她穿漂亮衣服、打扮自己、跟男孩说话,凡是与学习无关的、可能导致“分心”的事,一件不许做。

如母亲所愿,女儿成绩优秀,读到博士。

可女儿三十多岁时,妈妈又开始要求她快去相亲,快点结婚。

可是,她中意的男孩看不上她,说她“没有一点自己的主见”。

一个有清晰界限感的人,会敢于诚实地面对自我感受,当自己的权益受到侵犯时,有能力辨别并且心态平和地保护自己。

可这个三十岁的成年女性,没有反驳这傲慢无礼的评价,反而像一个被妈妈批评的小女孩般,痛苦又不知所措。

小时候,妈妈不断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她,她内化了;

成年后,别人把自己的看法按在她身上,她也习惯性接受了。

不断被母亲越界的过程中,她把自尊自信的力量交到了别人的手上。

遇到亲近的熊孩子该怎么办,遇见熊孩子怎么管教(7)

这样用严苛控制养育孩子的父母,归根结底,没有把孩子当成独立于自己之外的人。

那些肆意侵犯他人边界的所谓“熊孩子”,本质上也是这样一种自爱无能——因为没有受到过尊重,也就不知道如何去尊重别人,更不知道如何维护自己。

遇到亲近的熊孩子该怎么办,遇见熊孩子怎么管教(8)

上一页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