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刷到一段超话:“原来微信状态也能调情,可以设置仅TA可见,没有共同好友围观,还能24小时自动消失…救命,我居然才知道!”评论区瞬间涌入两派阵营:00后们热烈交换着“状态暗号攻略”,85后们却集体陷入沉默。
十年前,判断一个年轻人是否“会上网”,要看他能否一分钟给QQ空间换上最新流光皮肤,能否在访客记录里精准定位暗恋对象的足迹,能否把“踩踩不跑堂”的留言编排成火星文诗。那时的社交平台像一块未开垦的麦田,我们愿意花整个下午调整音乐播放器的位置,就为让暗恋的TA打开空间时听到最应景的《玫瑰花的葬礼》。
而今面对微信状态栏,曾经的“黄钻贵族”们却集体患上选择困难症。不是看不懂“24小时可见”的规则,而是失去了当年研究“情侣空间”绑定攻略时的兴奋感。 “现在连换微信状态都要查教程,上次这么认真还是给孩子报名幼儿园。”
当70、80后还在把朋友圈当电子名片精心维护时,95后早已将状态栏变成动态情绪盲盒——早餐的咖啡拉花配《想去海边》是元气早安,深夜的黑色背景加《LetMeDownSlowly》是emo信号,周末的爬山照搭配《向云端》则是隐晦邀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