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蓝桥 搜狐城市
2021年,昆明在“十四五”规划中立下了一个FLAG:到2025年,全市常住人口达到1000万人左右,经济总量跃上万亿台阶。
就在许下“豪言壮语”的这一年,昆明经济增速在全国50强城市中排名垫底,人口增量也被甩出全国前30。第二年年初,昆明被省长喊话:“要从感觉良好中惊醒起来”。
时至今日,昆明不但没达成“双万”目标,还结束了连续20年的人口高增长。去年,昆明人口增量仅有0.7万,一脚踏上零增长的边缘。
这两年,昆明政府工作报告中也不再提及“双万”目标了。昆明,这下“惊醒”了吗?
一再推迟的千万人口目标
一直以宜居著称的春城昆明,人口吸引力也曾位居省会城市前列。
七普数据显示,2010-2020年,昆明常住人口增长202.8万,高于如今的“人气选手”贵阳(166.3万)。2022年,昆明人口增量9.8万,首度跻身全国前 十。2023年也有8万,保持稳定增长水平。
但2024年,昆明人口增长形势放缓,仅增长0.7万。其中除去0.24万的自然增长,来源于人口迁移的增长仅有0.46万。这是昆明自2005年采用常住人口统计口径以来,首次逼近零增长。
在已公布数据的省会城市中,昆明的成绩排名倒数第二。而隔壁省会贵阳,去年人口大增19.96万,拿下全国“人口增量第一城”。更值得一提的是,这已是贵阳连续第四年人口增量超过10万人。
早在2021年,昆明就曾剑指“千万人口”,提出到2025年,全市常住人口达到1000万人左右,经济总量跃上万亿台阶。然而开局不利,2021年昆明GDP增速在省会城市中垫底,人口增量仅有3.9万,被云南省省长喊话“要从感觉良好中惊醒起来”。
2022年,昆明政府工作报告中将“万亿GDP、千万人口”的目标推迟到了2026年。此后,昆明经济、人口增长有所回暖,2022年经济增长3.0%,领跑西南五大重点城市;常住人口增加9.8万,首次跻身全国前十。
但近两年,昆明已不再提及“双万”目标,只在去年年底获批的《昆明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中,给出了未来十年城市规划的人口上限:“统筹考虑昆明市人口变化趋势与特大城市转变发展方式相关要求,到2035年,全市常住人口严格控制在1100万人以内”。
不考虑上限,即使要在2035年达成千万人口,年均增量也需要达到12万人。而在人口负增长时代,这个目标有多难实现,无需赘言。
房地产开发投资连降四年
其实,昆明早早就开启了“抢人大战”。2021年6月,昆明提出全面放开落户限制,成为省会城市“零门槛”落户的先行者。然而结果表明,所谓的“抢人大战”可能只是伪命题,城市最根本的吸引力来源于经济产业、基础设施、就业机会、公共服务等城市配套。
昆明近年的经济发展“成绩单”,确实暴露出一些问题。2020年之前,昆明有过一段快速发展期。2010-2019年,昆明经济增速持续跑赢全国,经济总量省会排名从17位升至12位。高速发展的房地产行业以及火爆的旅游市场,给春城昆明加满了BUFF。
但2020年以来,随着房地产、旅游市场遭受冲击,昆明产业结构的隐患显露,经济增长持续放缓。2021-2024年,昆明GDP增速持续低于全国大盘;从更早的2018年开始,昆明GDP增速已连续6年低于全省,直到2024年才有好转。
昆明产业结构的弊端,在于其对房地产、旅游等第三产业的高度依赖,第二产业支撑不足。最近十年,昆明三产占比从60%一路提升到66%,二产占比从35%降至30%以下,产业空心化趋势明显。
曾“带飞”昆明的房地产与旅游市场,近年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冲击。昆明的房地产依赖度较高,易居研究院2019年发布的《经济环境与房地产研究报告》显示,全国45个大中城市中,昆明房地产开发投资占GDP比重超过35%,高居第三,仅次于三亚和海口。
但近年全国房地产市场降温,昆明首当其冲。2021-2023年,昆明房地产开发投资分别下降5.1%、30.8%和40.2%,去年1-11月同比下降42.6%。受房地产投资下降影响,昆明固定资产投资也分别下降7.8%、3.1%、24.9%和22.0%。
昆明的旅游业同样遭到冲击。先是在2020、2021年受到疫情影响,2022年才恢复2019年水平;随后两年全国旅游市场回暖,但网红城市不断涌现,隔壁贵阳声量大涨,再加上云南旅游团负面消息屡见报端,都在分流昆明的旅游热度。
更何况,淄博、哈尔滨等诸多案例已经证明,旅游业难以支撑城市经济。实体经济的压舱石作用至关重要,而这恰恰是昆明的短板。
二产贡献率几度为负
近年来,昆明二产占比持续下滑,多次拖累全市经济增长。
2020年-2023年,昆明二产占比分别为31.7%、31.5%、32.0%和29.0%,对 GDP 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22.5%、-2.6%、33.3%、-20.3%,分别拉动GDP增长0.5、-0.1、1.0、-0.7个百分点,均低于第三产业。
昆明工业面临的问题,官方也曾直言不讳。昆明“十四五”规划分析指出,“资源型产品和初级产品仍然居多,冶金、烟草及配套、非烟轻工等4个传统产业增加值占比近60%,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4个新兴产业占比不足20%,重工业靠资源、轻工业靠烟草的发展模式还没有根本性扭转。”
昆明工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极低。2021年,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占比达到了60%的峰值,工业投资占比却仅有11.4%,二者差距悬殊。
这背后,或与当地的政务、法治、营商环境有很大关系。资料显示,自2024年以来,曾任昆明市长的张祖林、李文荣、王喜良、刘佳晨相继落马,四人从2007年至2025年间在昆明任职,任职时间跨度达18年。
2022年初,昆明被云南省长喊话“从感觉良好中惊醒起来”,随后提出了“大抓产业、主攻工业”的口号,重点打造绿色食品、生物医药、花卉、高端装备及汽车制造、电子信息制造与数字经济、绿色能源、新材料、现代物流等8条产业链。
经过3年努力,昆明工业有所发展——2024年,昆明工业投资占比提升至26.3%,达到25年来的最高水平;昆明工业对全省贡献率达到59.4%,创15年来最好纪录;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28.7%,占比提升至26.2%,对规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95%……
转变已经开始,只是规模体量依旧较小,要成长为昆明经济的“顶梁柱”、人口增长的“发动机”,并非一朝一夕之功。
经济首位度不升反降
近年来的几波政策红利,给昆明带来的助力也相对有限。
首先是“强省会”战略。云南省“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昆明在全省政治、经济、科技、文化、金融、创新中心的核心作用,做大做强昆明省会城市”。但2020年-2024年,昆明经济总量占全省比重不升反降,从27.4%降至26.2%;常住人口占比虽从17.9%提升至18.7%,但与“做大做强”仍有差距。
其次是中老铁路。2021年底,连接昆明与万象的中老铁路正式开通,线路全长1035公里,设昆明、玉溪、元江、普洱、西双版纳、磨憨、万荣、万象等20余座车站。借此通道,昆明经老挝至泰国的货运成本降低30%~50%,老挝至欧洲运输时间缩短至15天,昆明的物流枢纽地位大大提升。
中老铁路给昆明带来了外贸的增长,但规模并不算大。铁路开通至今,累计开行旅客列车7.4万列,发送旅客超5080万人次,其中跨境旅客48.7万人次;开行货物列车5.3万列,累计运输货物超5720万吨,其中跨境货物1329万吨。
2021年与2022年,昆明海关进出口贸易总额有明显提升,但2023年便出现下滑,尤其出口总额62.39亿美元,同比下降50.7%。2024年,昆明进、出口贸易总额分别为129.08亿美元、72.2亿美元,较2023年有所提升,但规模不及2021与2022年。
如今国际环境日益紧张,全球外贸格局加速*,昆明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更为复杂。在产业和资源相对有限的情况下,地方政府不如把精力和资金花在让现有的人过得更好,而非在“抢人大战”中卷生卷死。毕竟,“人是目的,不是手段”。
参考资料:
[1] 各地统计局
[2] 昆明打赢了“翻身仗”.人民网
[3] 为什么省长喊话昆明该“惊醒”了.中国新闻周刊
[4] 数说中老铁路!两个“5000万”背后蕴含着哪些新活力?央视新闻
原标题:《4年前立下“千万人口”FLAG的昆明:今年别提了》
阅读原文
来源:搜狐城市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