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 戴竺芯 实习生 满奕廷
4月29日,在成都动车段成都东动车运用车间,杨启义正检查着回场动车是否存在故障。钻、爬、听、看、摸……这是他多年来处理动车检修故障总结的经验。2022年,这名90后小伙获评“成都工匠”。
已经是车间“老师傅”的他,曾参与创新研发关键技术,解决动车检修作业的“梗阻”问题,每年可节省开支千万元。工作7年多来,他处置过动车组检修故障隐患百余起,用行动兑现动车“零事故”出库的承诺。
加班学习成日常
“检修工作对乘客安全十分重要”
2014年,22岁的杨启义来到了成都动车段工作。回想起第一次来到运用车间的情景,仍历历在目。那时,他第一次见到动车,对车间内的一切都感到新鲜。
好奇过后压力随之而来,杨启义学习的专业并不与工作对口,但他相信勤能补拙。“那会的想法非常简单,就是每天把工作完成好然后下班休息。”杨启义回忆,一般来说,正常下班时间是五点,但他几乎每日都会加班学习。
“最开始修简单的故障都不会,一旦遇到没有见过的故障就会手足无措,十分茫然。”当时,为了精进技术,他几乎每天都会加班到晚上十点才回宿舍。杨启义记得师傅的要求,只要肯干,都能干出一番天地。
2018年,杨启义的身份从学员变成了教官,他每个月依然会空出时间去学习。如今,他对徒弟的要求也非常严格,希望能够传承机械师严谨的精神。“动车的故障率很随机,我们的工作对于每一个乘客都非常重要的,需要百分百保证开出去的动车是完好的,每一个乘客的生命是可以被保证的。”杨启义说。
创新解决“梗阻”问题
研发研磨子 每年节支开支千万元
研磨子是动车上的一个零件。被称为“车轮清洁工。”2016年,那会的研磨子还是一块约40毫米厚、形状似馒头的复合材料,由于损耗快、寿命短,更换频率很高。而更换研磨子只能采用人工手动方式进行,且作业空间狭小、工序复杂,会耗费动车机械师大量精力,几乎成了动车检修作业的“梗阻”环节。
能不能想办法给动车机械师“减减负”,让他们尽量少换些研磨子?杨启义和其徒弟唐世洪找到了该段动车技术创新中心工程师杜新宇。同为技术人员的三人立即决定,一起攻下研磨子更换这一难题。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2017年,经历了共计600个小时的“苦战”后,他们终于以大量的数据支撑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改造方案。最终,方案的实施卓有成效,大幅度降低了CRH2A型动车组研磨子的更换频率。
据介绍,目前,集团公司配属的所有CRH2A型动车组均已完成了这项改造,其成果还成功应用到了其他车型上。按一组动车一年节约研磨子材料成本15万元来算,每年预估可节支1000万元以上,同时还降低了人员的劳动强度和作业安全风险。
“我就想把该*活干好就行。”2022年,杨启义获评“成都工匠”。他说,“我现在的幸福指数很高,所以不喜欢抱怨,我还这么年轻,也从来不觉得辛苦。”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ihxdsb,*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