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心衰晚期患者来说,心脏移植不再是他们的唯一选择。4月30日,武汉协和医院心外科董念国教授团队为68岁的心衰患者刘女士实施了心房分流器植入术,刘女士已于5月5日顺利出院。
植入刘女士体内的这枚D-shant分流器由董念国教授团队研发,是我国首枚自主研发生产的心房分流器。她的顺利出院,意味着我国在这一领域实现了零的突破。
心脏大到占满胸腔
刘女士是董念国教授的“老病人”。13年前,董念国曾为她做过二尖瓣机械瓣置换术。但7年前,一直正常工作的心脏开始出现新的问题,刘女士感到气喘、胸闷、头昏,一查,左心室舒张功能降低。
要了解分流器的闪光点,我们需要先了解心衰的危害。
我们的心脏就像一个泵,将血液输送到肺和全身各个脏器并回收血液。如果把它比作一间复式房,它里面一共有上下两层四个房间,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其中,左心室是心脏最重要的部位之一,负责把富含氧和其他营养物质的新鲜血液输送到全身各个部位。
左心室通过收缩、舒张、再收缩、再舒张来完成向全身输送血液的工作。舒张时,新鲜血液会从左心房输入左心室,收缩时就会把这些血液通过左心室射入主动脉,通过主动脉的大血管流向全身。
罹患心衰的患者,左心室的收缩功能或舒张功能会下降,左心室的血液无力喷射,压力就会逆向传导,传递到左心室上方的左心房,造成整个左心房的压力很高。
由于心衰,刘女士的血流淤滞在左心房,造成左心房不断扩大。一般人的心脏只有拳头大小,但她的心脏几乎占满整个胸腔,挤压肺和胃,让她连吃饭都是奢侈,用她自己的感受来形容就是“吃五口吐四口,连心跳都在肚子里”。
植入分流器为心脏减压
光靠药物已经无法阻止刘女士的病情恶化,而她的体质也无法承受心脏移植手术,如果能够降低左心房压力,就可以减轻症状。
4月30日,董念国教授团队为刘女士实施心房分流器植入。手术在全麻下进行,超声引导下经股静脉为入口,由导丝建立轨道,将一枚6mm的心房分流器植入到刘女士心脏。
董念国教授打了个比方,装满容器的水,本来左右两格的水是一样多以保持平衡,但现在左格的水位远高于右格,需要将左格的水引流部分到右边,以继续维持平衡。怎么办呢?在容器分隔的地方选一处打一个孔来引流。
传统引流术是房间隔造瘘,即在房间隔上打个洞,但是有个弊端,术后两三个月,这个造瘘的地方会闭合。植入分流器则解决了这个隐患,而且董念国教授团队研发的D-shant心房分流器,是根据中国人的体质特征所设计,有4mm、6mm、8mm、10mm四种规格,手术医生会根据病人具体情况来选择规格以及植入位置,以规避分流器脱落的风险。
这一装置目前已经获得9项发明专利及1项P.C.T国际专利。与国际上已进入临床的同类器械相比,它是目前唯一可回收的分流装置,也就是说,在术后任何时间点,一旦患者的血流动力出现问题,仍然可以通过微创把这个装置取出来。这是一种“有退路”的治疗方式,成本也远低于传统心衰器械。
据估计,中国心力衰竭现患人群约有1000万,终末期心衰的5年致死率超过50%。对于药物治疗已经失效、但还不能马上接受移植的心衰患者来说,他们的生存状态相当煎熬。“这一全新的治疗方式将能有效延续他们的生存期、改善生存质量。”董念国教授介绍,他的团队将对刘女士的后续治疗做全程跟踪。
记者王恺凝 通讯员协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