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不重则不威节奏划分,君子不重则不威全文注释讲解

首页 > 生活常识 > 作者:YD1662023-12-06 11:12:26

小伙伴大家好,我是老汤,咱们今天继续学习《学而篇》的第八节,对比传统的解释,在这一篇里,我又提出了自己的不同见解,大胆修改了一下这段话的标点。您会发现——学习《论语》“学而篇”,修改一下标点符号,意思就变了。

君子不重则不威节奏划分,君子不重则不威全文注释讲解(1)

让我们看一下原文: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传统的译文意思是这样的:孔子说:“君子言行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威信),在学习方面就会流于固陋(或:学习以后而不牢固,不明白道理,不能通达)。以忠信为做人处事的原则(或:亲近忠厚信实的人,以忠信的人作为老师),不与志趣不相似的人交往(或:没有朋友不像自己的),有了过错不要害怕改正。”

但是在本文中,我把这段话的标点符号改变了一下: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两相对比,大家会发现,我把有的地方的逗号改成了句号,句号则改成了分号,那么为什么这样改呢?

君子不重则不威节奏划分,君子不重则不威全文注释讲解(2)

下面,我说一下关于这一节的理解吧

一、孔子见过逗号和分号吗?

我们知道这是连贯的一小节,但是在一些传统译文中,是把它分割开的,至于为什么有人把它分隔开解释,给出的解释也很有趣——您没见这一节的每一个断句,都是以句号为结尾吗?句号结尾,不就是意思完结了吗?

君子不重则不威节奏划分,君子不重则不威全文注释讲解(3)

对于这个,我解释一句,标点符号在先秦时代最早出现,也是在先秦时代统一使用的。而在此之前,可能会有一些符号作为断句只用,如“▄”作用就融合了现代的逗号与句号,用来表示断句,但是逗号是没有的,所以,您怎么能够确定,现在的句号,在古代不是用来表示的“逗号”的意思呢?

在具体到这段话,在“君子不重则不威”之后,后面的句子,我用分号划分成了三段。为什么要这样划分呢?

二、君子不重则不威,重是庄重吗?

1、在传统的翻译中,君子不重则不威,意思是——君子不庄重,则不威严。但是如果我们把它放在整一段中,可以看到它起到了统摄全段的作用,也就是说,它是本段的核心思想。

但是相比较“庄重大方”,我认为“庄重严谨”会更好些。

君子不重则不威节奏划分,君子不重则不威全文注释讲解(4)

因为“庄重严谨”,所以学问才能牢固;因为庄重严谨,所以交友慎重;因为庄重严谨,所以有过就改。如果换成庄重大方,庄重有之,“大方”何来呢?

2、之后的分句中,“学则不固”是将治学;“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是指交友;“过则勿惮改”则是指对待过错;三段意思彼此独立,所以我在这里暂时用分号代替。

三、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

1、在文章中,这两句是分隔开的,断句用的是句号,我在这里改成了逗号。

我们先看,主忠信,以忠信为主?这里是缺乏定语的,谁主忠信?什么事情主忠信?如果我们把定语理解为“君子交朋友”,那就说得通了。

君子交朋友,以忠信为主,不忠不信的人,就不和他交朋友。

君子不重则不威节奏划分,君子不重则不威全文注释讲解(5)

2、无友不如己者,是说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吗?

关于这句话,后世学者众说纷纭,多有分歧。如果按照其直白的意思,不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那岂不是和孔子的“圣人”身份是相违背的。

所以,还要从别的地方去探究,我觉得,从“友”这个字上着手比较好。

在古代,朋友这个词中的“朋”和“友”其实是分开的,有一个共同的老师,则为朋,有一个共同的志向,则为友。所以,友,是指同道中人的意思。

那么,在孔子的这句话中,“道”是什么呢?显而易见,是“忠信”,在“忠信”方面不如自己的是,不是自己的同道中人。我觉得这样理解,是不是更显得透彻了些呢?而“无友不如己者”,同时也与前文对应,“无友不如己者”,正是君子“庄重严谨”处世行事的体现。

君子不重则不威节奏划分,君子不重则不威全文注释讲解(6)

四、总结

那么,按照我的解释,重新理解这段话,是怎样的呢?

孔子说:君子处世严谨庄重,如果不这样做,则没有威信;不严谨庄重,治学不稳,学识不牢固;在交友方面,也要严谨庄重,交友以“忠信”作为主要标准,在这方面不如自己的人,则道不同不相为谋;对于过错,也要严谨庄重的对待,不要害怕改正错误。

最后,我想说的是,这只是我阅读《论语》“学而篇”之后,通过个人理解,做的一个小尝试,平时大家学习,还应以教科书为准

学习《论语》“学而篇”,修改一下标点符号,意思就变了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