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钱币泛指中华民国及以前各个历史时期所铸(制)金属钱币,这里面包含范围甚广,从先秦各朝的刀币、布币、圈钱,到历代封建王朝的通宝、元宝、重宝,再到近现代的银币、铜币,少说也有十几万种,靠文化、靠“懂行"去识别它们,估计没有几个人能够做到,因此主要鉴别的方法都是看包浆、看锈。
也正是由于鉴定的需要,一些造假手段相继被用到了古钱币上,尤其是做假锈方面,今天小编为大家盘点一下自己总结的做锈方法,不喜勿喷。
方法一:贴锈法(或者叫粘锈法)
顾名思义,就是将一些颜料、油漆调制成糊,涂在假古币上,阴干之后就变成的假锈,手段不高明,那锈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是假的,因为有些鲜艳过头。
也有的用真锈混合少量胶水或松树油粘在假币上,要比前面的方法高明一点,但没有金属锈那种天然的金属光泽,绿或红的呆板。
方法二:自然法
所谓自然法就是将假币埋入土中,过2-3年后挖出来,表面就会生锈,这种方法就很难拆穿了,如果从化学手段拿锈去化验,都会得出真品的结论,所不同者,在地下历经千百年的古钱币,表面其实是腐蚀和氧化两个过程同时进行,如果氧化层完全包裹了外表面,那腐蚀就会停止,因此一定是局部氧化、局部腐蚀生锈。
当看见一部分腐蚀,其他部分没有明显的氧化包浆时,即可拆穿这种方法,当然要是造假者顽强到把假币埋在地下几十年,那就无懈可击了。
方法三:洗澡法
简单来说就是将古钱币放到酸、碱或食盐溶液中浸泡,这种人为加快的化学反应也是做假锈的常见方法,甚至于有些专门卖溶液的商家,十分可恨。
这种方法制出来的锈水平怎么样呢?通俗的来说,这种锈和钱币表面接触的不紧实,地下埋藏百年以上的古钱锈会紧贴着钱币表面,或者说是从里往外返的锈,多看几个真锈,这种化学锈还是很容易辨认的。
方法四:混合法
多数古钱币的材质都是铜,铜锈的主要成分是碱式碳酸铜,是一种复盐,它在空气中非常稳定,能够阻止钱币进一步腐蚀,这层锈厚一些,年头就得长很多,因此当以上三种方法都显得比较LOW的时候,第四种方法出现了。
用真锈混合酸和胶涂在钱币表面,埋在土里,经过2-3年后,新旧锈能长在一起,完全覆盖钱币表面,外表、成分都看不出来,基本上就无懈可击了,小编也没有看出它的方法,只能尽量不买外表全是锈的。
以上是小编十年古钱收藏中的一点心得,希望对泉友有所帮助,班门弄斧了,行家们不要见笑,另外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告知删除,在此先谢过了,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