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琼用的锏什么样子,秦琼的锏长得什么样

首页 > 生活和情感 > 作者:YD1662023-04-19 01:43:29

在秦琼结识二贤庄单雄信后,被单雄信热情款待,在秦琼养好风寒之疾后,这才依依不舍分开。分开之际单雄信又是赠送盘缠,又是配备好马,亲自护送十多里地,对秦琼的义气真是感天动地。

可是,秦琼这身好配备却也让他遭遇困扰,随后在皂角林被误认为响马,而后被发配充军。正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秦琼被发配之地刚好是罗艺的地盘,而罗艺之妻秦氏刚好就是秦琼的亲姑姑,这样在燕公罗艺的地盘,秦琼也算是得到了全方位的照顾。

而在这里,他就与表弟罗成一起练武,而罗成修炼的是“罗家枪法”,秦琼修炼的是“秦家锏法”。但是年轻人都对彼此的武功极度感兴趣,于是二人一商量,就将自己的独门绝技传授给对方,而且二人还强调,传授的独门绝技不得有任何保留,罗成发誓“如果有所保留,自己以后万箭攒心而死”,秦琼发誓“如果有所保留,以后咳血而死”。

于是,二人也算是学到了彼此的武功,但实际上二人各自都是有所保留的,罗成保留了三招“回马枪”,秦琼保留了“撒手锏”,而这也为他们后来之死埋下伏笔。果然,罗成在淤泥河遭遇苏定方的埋伏,万箭攒心而死,而秦琼也是在后来罗通扫北时咳血而死。二人都把性命交给了自己的誓言,着实让人痛惜。

当然,也正因为二人一起学武,所以二人也都具备两样绝技,罗成天赋更高,枪法使将出来少有人能敌,而秦琼更聪明,他一般都是配备两套兵器,虎头枪和双锏。在应敌之时,秦琼一般也是先用虎头枪,像后来击败尚师徒后,他又得到尚师徒的提炉枪,可谓鸟枪换炮。

秦琼用的锏什么样子,秦琼的锏长得什么样(1)

当然,秦琼的枪法自然不是表弟罗成的对手,这主要问题不是罗成隐藏了三招“回马枪”,更重要的原因是二人天赋的差距。

即便是秦琼用枪,他的实力还是远不及杨林,面对杨林“一字长蛇阵”围攻瓦岗寨,瓦岗寨只能去请救兵罗成,这才破解了杨林的阵法,可见秦琼的实力还是不足以与杨林一战。后来面对尚师徒,新文礼也是一样,秦琼即便使出虎头枪,他也不敌这两位高手,后来之所以将这二人击败还是依赖人多的优势,一起围攻才击败尚师徒。

相比而言,冷面寒枪俏罗成出马,那效果完全不一样,面对杨林,他简简单单就将其挫败,排名靠后的人物,更完全不是他的对手。所以说,罗成的枪法绝非秦琼可比。

那么,秦琼的“秦家锏法”威力可能还不如他的枪法,因为在前期,秦琼面对的高手较多,他出手一般都是用枪,而非用锏。像面对裴元庆,他使出虎头枪,被裴元庆震得歪歪曲曲;像面对李元霸,他同样是使出虎头枪,直接被震断,后来又得到尚师徒的提炉枪,装备更有优势。

那么秦琼用锏反而是在后期,在前面高手都死伤殆尽以后,秦琼才用锏较多,像面对尉迟恭,“三鞭换两锏”,击败尉迟恭也很轻松。

如此看来,秦琼在面对实力更强之人时往往是用枪,而面对实力稍弱之人却是用锏,可见,“罗家枪法”与“秦家锏法”的优势就从秦琼的实战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秦琼用的锏什么样子,秦琼的锏长得什么样(2)

既然罗成用枪不用锏,秦琼面对高手第一选择也是用枪,可见用枪的优势还是更明显。

首先,罗家枪法精妙绝伦。

在《兴唐传》中,罗家枪的来源是“姜家枪法”,罗艺从以前的夫人姜氏那里所学,后来自己整理成“罗家枪法”。而“姜家枪法”在《兴唐传》中算是最强的绝学,姜松凭借这套剑法完全可以轻松击败李元霸,秒*罗成。而在《说唐》中,没有详细介绍罗家枪法,但是从罗成的表现来看,的确是枪法精妙,远非普通枪法所能比。秦琼虽然武力不弱,但是他的头脑才是最好使的,如此聪明的秦琼自然知道罗家枪法威力大,所以很多时候就选择用枪而非锏。

第二,枪是利器,锏是钝器。

一般而言,利器更注重*伤力,以及使用技巧,而钝器则完全凭借强劲的力气。像镗,枪,刀都属于隋唐故事中常用的机器,而锤,棒,锏,鞭又属于钝器。当然,这些钝器之中,*伤力最强的就是锤,像李元霸,裴元庆力气见长,都是用锤。可是,秦琼与他们相比实力差距太大,力气更是不在一个层面上,可是他的锏法是祖传的,不能不用,而用的话自己*伤力又有限,故而他就将“秦家锏法”当作备用方案,第一选择还是用机器,这样面对高手才具备一定的*伤力。

第三,一寸长一寸强。

马上作战兵器也是关键,正所谓“一寸长一寸强,一寸短一寸险”,在马上作战肯定长枪更具有优势,因为锏更适合近身作战,如此看来“秦家锏”的劣势明显。所以,常年征战的秦琼也知道这些优劣,所以他才在很多时候选择用枪,至少不必要近身,也就更有利于拉开防守空间。

所以说,罗家枪法比秦家锏法还是具备诸多优势,不然秦琼也不会总是用虎头枪。

秦琼用的锏什么样子,秦琼的锏长得什么样(3)

坚持原创,我是忠肝义胆岳老三,欢迎关注!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