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何利用学科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

首页 > 时尚 > 作者:YD1662023-05-07 04:28:15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以深化教学改革为突破,强化学科实践,推进育人方式变革。比如跨学科主题学习,要求加强学科间横向关联;比如大概念、大任务或大主题驱动的问题式学习、任务学习、主题学习、项目式学习等融合教学形式,都强调在真实情境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一线教师如何在课堂上落实这些新理念、新方法?笔者认为,最核心的是让教学回归生活、回归实践。

跨学科学习,让学生发现知识和生活的关系

新课标要求,义务教育阶段每个学科按照不低于10%的课时比例推进跨学科教学落地。跨学科主题学习绝非几个学科的简单叠加,其真正目的是让学生发现所学知识与现实世界的关系,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思考和解决真实问题。笔者所在学校开展的融合课程,有效解决了同一主题或同一项目下多学科知识的运用。比如,二年级环保研学项目通过垃圾分类调查、大气污染来源探究、废物回收利用、秋叶蓝天写真和诗写绘等模块的实施,让学生知晓人类每天产出的垃圾数量,学会绿色出行等环保常识,学生充分意识到环保的意义。

在未来的教学中,我们要让跨学科主题学习落地必须大胆突破学科边界,设计一部分符合校情和学情的主题明确、问题真实的跨学科项目,推进多学科教师集体备课,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思维与情感等融合在一起,我们的课堂才可能是多维的、有效的且富有挑战性的,学生的学习才能走进现实世界,真实建构学习过程。

结合自主探究,把实践体验推向深入

学习新课标,践行新课标,就是要让教师在教学中建构实践性思维,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实践的方式,将知识学习融入现实的某一场景或项目,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实践的价值就在于将教学过程变成师生共同探究解决问题并建构生成新知的过程。

根据学科特点,指导学生通过实践提升素养,比如,语文学科的撰写观察日记、数学学科的统计与测量、劳动教育课的劳动技能与知识、科学课程的动植物教学,可充分以实践为指引开展教学。我们可以给学生创设充分自主探究的情境,通过多种方式判断学生的深度学习是否发生,尤其是从行动水平和认知水平两个维度,判断学生是否喜欢并积极参与,评价学生对知识信息的选择、组织和加工的水平。

改变学生综合评价方式,推进“教—学—评”一体化

教学不能唱独角戏,离开“学”和“评”,就没有所谓的“教”。学业质量标准是以核心素养为主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学业成效的总体刻画,质量标准也是教学过程、评价结果和考试命题的主要依据。那么,怎么样更好落实“教—学—评”一体化?

在“教”上,我们要做好教学设计,理顺新课标中的“内容要求”“学业要求”“教学提示”三者之间的关系。比如,在语文学科中的大单元教学、学习任务群,如果学科教师不对自己所教的学科内容进行系统化的建构,可以肯定的是,我们每节课教给学生的都是碎片化的。大单元教学、学习任务群建构的目的就是促使教师提升教材的驾驭能力,通过系统思维在潜移默化中改变自己的课堂,促使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做好教学设计,提前熟悉教材体系,根据“教学提示”开展教学,按照“学业要求”组织多元评价。

在学习活动上,学科教师应该围绕教学策略、素养发展要求,指明必要的学习活动经历、学习的基本过程和方式,将学科思想方法和学生应形成的核心素养融入学习活动。学习什么样的内容,需要达到什么样的要求,尽力让课程“活”起来、“动”起来。比如,从课堂教学的反映上,从学生自主探究过程中的表现,我们可以留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评价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团队合作能力。

在学生评价上,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尤其是倡导评价促进学习的理念,更加注重学生自我评价、自我反思的能力与水平。学科教师在新课标的落实上,要创新评价方式方法,注重对学习过程的观察、记录与分析,倡导基于实证的问题意识和基本数据的分析意识,让学生充分掌握自我总结、反思、改进的意识和能力;要依据“双减”要求,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增强作业评价的针对性,丰富作业的类型,合理安排作业的难度,有效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落地生根,预示着义务教育进入了新时代。学科教师应该围绕一个“新”字,在课堂上致力于创新与改变,需要每位教师在新课标的引领下重构课堂,为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而努力。

(作者单位系甘肃省西和县北辰小学)

《中国教师报》2023年02月22日第6版

作者:赵 文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