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度差异,御寒的方式方法也会有一定变化。比如生活在魏晋时期的陶渊明,他隐居于南方,冬天就用毛褐抵挡严寒。在他的一首诗中,就曾写道“披褐守长夜,晨鸡不肯鸣”。
陶渊明写这首诗的时候,已经是辞官隐居时代,生活相对苦寒,所以也可以从侧面映衬出,毛褐相对于裘皮,属于御寒衣物中的一种粗衣了。
当然现代人会说,像陶渊明这样的隐居者,有房产和田产,生活又高于一般的百姓。他都穿粗衣过冬了,是不是生活更底下的普通百姓,连过冬的衣服都没有了?
这就要说到动物皮毛之外的植物纤维材料了。
多穿几件,再填充保暖物经常看美剧的都知道,美国流浪汉保暖的方法,就是往衣服里塞揉成团的报纸。报纸把衣服和肉体撑开,中间充满了空气,待到人体温度将这些空气变暖后,就能起到一定的保暖效果了。
这种方法古代人也知道,可效果其实是差强人意的。否则俗语中也不会有“宁穿一层棉,不穿千层单”的说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