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三起来三结合四个着力,河南四张牌主要内容

首页 > 时政 > 作者:YD1662023-04-16 21:47:14

把握时代主旋律 奏响教育最强音

机关党委 郭晓枫

日月开新元,万象启新篇。党的二十大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关键节点,是向着国家和民族更好未来进发的关键一程和崭新一页。党的二十大报告三万二千余字,鞭辟入里,令人振奋,“中国式现代化、三个务必、三件大事......”这些关键词深刻阐释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特别是“高质量发展”不仅是报告中的关键词,已成为当今经济、教育、文化等社会各方面的关键词,对此我们要深思细悟,助推党的二十大精神在教育系统落地生根。

一、以高质量发展谱写时代主旋律

作为与改革开放一起成长起来的80后,我们亲历了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阶段,“高速度发展”曾经是撬动中国经济社会进步的一把金钥匙,但随之而来的环境污染、资源枯竭、产能过剩等问题又制约了社会发展。随着近些年供给侧改革、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等一系列战略政策的出台,“中国速度”降下来了,“质量”一词越来越频繁地涌入人们视野,党的十八大报告9次提及“质量”,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高质量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从曾经的“中国制造”到如今的“中国创造”,体现的是中国发展由“量”向“质”的蜕变,体现的是新时代对发展提出的新要求。“高质量发展、高质量教育体系、高质量就业......”,“高质量”已然成为时代的主旋律。

二、以高质量教育奏响教育最强音

高质量发展不只是一个经济要求,而是对包含教育发展在内的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总要求;教育“高质量发展”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有着紧密的关联逻辑,教育系统内部优先实现“高质量发展”能够促进社会各子系统“高质量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把科技放在经济章节,教育放在民生社会章节,人才放在党建章节,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把教育、科技、人才放到一起独立成章,进行“三位一体”统筹安排、一体部署,并把“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章节的第一部分,体现了党对教育、科技工作规律的认识深化,凸显了新征程新时代教育在推进社会高质量发展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

事实上,在当前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各个环节,在促消费惠民生、调结构增后劲的多个领域,在急需破解西方许多“卡脖子”技术的现实局面,都需要教育体系更好参与城乡发展,都需要教育体系源源不断输送高质量的人力资源,都需要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新优势。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对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多次作出重要论述:必须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发展等等,这都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提供了根本遵循,也为新征程上奏响教育强音指明了实践路径。

三、以高质量党建引航奋斗新征程

新时期机关党建要充分发挥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助推器”的作用,引领教育系统党员干部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关于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决策部署上,切实以党建“第一责任”引领和保障“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这个“第一要务”。具体说来,要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把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落到实处;要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不折不扣落实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新精神新要求;要树立大抓基层鲜明导向,切实增强教育系统各级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要持之以恒正风肃纪,筑牢拒腐防变思想防线,积极回应群众对更加公平更高质量教育的期盼,进一步做优基础教育、做实职业教育、做强高等教育。

作为教育系统普通党员,我们要争当对党忠诚的排头兵、争做干事创业的追梦人,紧扣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主旋律,把个人理想融入社会发展大局,以“无我之境”守好为民初心,用千万“小我”汇聚起建设教育强省的磅礴力量,谱理想信念之曲、和笃行实干之声,用实际行动奏响新时代教育最强音。

河南三起来三结合四个着力,河南四张牌主要内容(9)

在河清海晏的岁月里奔赴河南教育的花海

——记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 传播河南教育好声音

河南教育报刊社 程世超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这是新时代对教育工作发出的铿锵有力的号角!

当年那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铮铮誓言犹在,“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专门部署又提出新的时代要求。在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引导下,我们站在新的起点再次拔锚启程。

还记得那南湖红船的革命起点、井冈山上的星星之火、两万五千里的漫漫长征……走过百年奋斗历程的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有力,同样也是每个国人内心深处面对艰难困苦展现出的最坚强无畏的基因密码。

那一声声“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党员”“我是党员我先上”的感人口号依旧回响耳畔。三年新冠肺炎疫情,我们国家取得重大决定性胜利。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我们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最大限度保护了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疫情期间,在厅办领导的指导下,新闻中心的同志们克服险阻、排除万难,多次协调召开新闻发布会,每天不间断地上报信息要情,第一时间通过厅融媒体平台传递权威教育资讯,努力为疫情下的河南教育事业发展鼓与呼。

在党的感召下,我也在教育战线上积极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当疫情突袭而来,我先后4次报名留守岗位,累计值班值守35天,以沙发为床、以办公室为家。每天凌晨才能和衣而睡,逼仄的沙发又让我天蒙蒙亮就腰酸背痛地醒来,白天忙碌的间隙也只能稍微伏案休憩。后来,在委厅领导的关心关怀和机关党委、办公室等处室的协调下,特意为大家配备了折叠床和棉被,给予了我们身心上的温暖和力量。那段时间虽然辛苦,但在党组织的坚强领导下,坚守岗位的委厅领导和广大厅机关干部,以及无数在抗击疫情最一线的河南教师和志愿者都在不分昼夜的忙碌,只为早日战胜疫情,让全省教育回归秩序。深夜时分,我偶尔起身活动筋骨,绕行办公区域一周,看到许多办公室依旧灯火通明,厅机关七楼、八楼的教育同人还都在默默地敲着键盘熬着夜。无论谁看到这一幕,内心都会有所触动,这种独特的使命感也许就是教育的力量、教育人的情怀,也正是我们在坚毅中前行的根本动力,激励着我们依靠顽强斗争的精神助力河南教育事业的新发展。

我记得在2022年河南最美教师的颁奖典礼上有这样一句颁奖词:“你的一念而生和踏歌而行,在广袤的田野上升腾起生生不息的光明。”这生动而艺术地诠释了为人师者的倾情奉献和教育的无限希望。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弘扬尊师重教社会风尚。”河南教育的发展同样离不开那一群群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师者典范。

曾经,我于深山中仰望,山的那边依旧是山。但是,南阳镇平的张玉滚校长依靠一根长扁担挑起深山孩子们通往外面世界的桥梁令我感动。

曾经,我于书本中感叹,神往人民公仆焦裕禄。但是,郑州大学周荣芳老师声情并茂地讲述焦裕禄*的事迹并几度哽咽令我落泪。

……

工作中,我接触过、采访过的河南教育好故事太多太多。“80后”白发校长张鹏程、记录学生成长的“网红”教师任明杰……他们都是内心藏着无数执着和守护而“发光”的人。无数个夜深人静的晚上,我面前的键盘噼里啪啦地一声声讲述着他们的精彩故事,感叹着他们令人佩服的人生。

目之所及,皆为国之强大:郑州大学常俊标教授研究发明阿兹夫定救人于危急、河南农业大学郭天财教授扎根农田助力小麦优质高产……一切伟大的创造,都不离开教育科技的力量和所有教师最初的坚守。

作为河南教育报刊社派驻到服务省教育厅新闻宣传的团队一员,今后我将和同事们一起在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引领下,继续记录更多心怀梦想、昂扬向上的河南师生故事,继续传播新时代河南教育事业高质量加速发展的好声音,努力为服务现代化河南建设贡献教育宣传力量。

河南三起来三结合四个着力,河南四张牌主要内容(10)

如鲸向海 似鸟投林

——学思践悟二十大 中原教育谱新篇

河南省实验小学 牛慧娟

**在二十大报告中提到,“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我们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教师是教育强国的第一人力资源,是科技强国的第一保障。”对我而言,教师不仅是一份职业,更是一份事业。作为已经投身一线教学五余载的青年教师,我也带着思考踔厉奋发、勇毅前行。

师者,立德树人,育人育心

“立德树人”如同一个大写的“人”字,一撇是学知,一捺是立德。想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教师自己首先就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学习了党的二十大报告,我更加确信,一定要用中华传统文化滋养我们教师心灵。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发乎赤诚,注入情怀,才能涵养出真正的文化自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语文教材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我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为引领,以语文教材为抓手,润物细无声般浸润中华文化。在讲授《纸的发明》时,学生了解了造纸术的发明过程及其对世界文明的贡献,不禁赞叹我国古代科技的发展。这时,学生七嘴八舌地议论着,“我还知道四大发明,造纸术、指南针……”“对,这些四大发明是中国人探索出来的,太了不起了!”“并且,四大发明还给世界人民提供了便利,我知道麦哲伦航行就用了指南针。”自豪感弥漫着课堂,学生的脊背似乎都更加挺立,一个个脑袋昂扬。

我们开展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学生小组合作,查阅资料、制作ppt、展示汇报,春联、青团、元宵、灯笼等实物也登上展示舞台。大家诉说春节团圆的快乐,中秋节赏月话思念,重阳节敬老助老……这条无形的纽带,凝聚着强大的民族力量,学生也浸润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清明节主题教育活动中,学生缅怀英烈,崇尚英雄,也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未来的教学中,我会关注传统文化在教材中的呈现方式,发挥文化的启蒙作用,自觉地把本土的、民族的优秀文化品质融入教学中,让学生深入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由内而外建立起强大的文化自信,自觉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护者和传播者。

师者,如泽如炬,虽微致远

**说,“广大教师要严爱相济、润己泽人,把自己的温暖和情感倾注到每一个学生身上,让每一个学生都健康成长。”孩子们成长路上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呢?是爱、是尊重、是自由,爱让他们有足够的安全感,尊重让他们拥有独立人格。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给他们尊重,给他们自信,给他们关爱。

小伟的“情绪小怪兽”频繁出没,他经常会因为一时想不通发脾气,耍性子。一些看似平常的小事情,在他这里却是大事,甚至与老师犟嘴、“大打出手”。记得有一次,他想帮助扭伤脚的同学,但是已经有人率先帮助了受伤的同学,老师告诉他可以下次再帮助,或者轮流帮忙,他却不乐意,开始“无休止”的嘟囔:“凭什么不让我帮忙,不公平,为什么不让我去,不公平……”老师如何劝说都不管用,同学们因此没有办法下楼活动,无休止的嘟囔也影响了同学们的午休。面对同学的“控诉”,我耐心地询问着,首先肯定了他的乐于助人行为,其次和他一同分析原因,最后让他尝试说出解决办法。其实,只要给他多一点时间,走进他的内心,很多事情便迎刃而解。我也与小伟约定,情绪无法控制时要冷静三秒,如果控制不了,我会摸摸他的头进行暗示,当我说出暗号“记得我们的约定”时,他就要慢慢平复心情。渐渐地,他的“情绪小怪兽”很少出没了,他也成了情绪的主人。作为一名普通教师,面对个性不同的孩子,用鼓励和耐心来实践“立德树人”这一箴言。在教育教学这条漫长的道路上,我由最初的急躁无奈、不得其法,到后来在岗位上不断地探寻、实践,以此来鼓励自己不断前行。

师者,以德而耕,收获山河

于漪老师说过,做人师不是教书匠,对孩子不仅是言教,重要的是身教,身教重于言传。我们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要做到,教师的言行举止时时刻刻地影响着学生,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我也时刻牢记**的嘱托,教师要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为了践行雷锋精神,我和学生一起走进社区志愿打扫卫生,为南阳市刘集镇高河小学捐赠图书;为了强健体魄,课间操一同和他们跳操运动,在长绳中翻舞……

我有两把尺子,一把尺子是量别人的长处,取长补短;另一把尺子是量自己的不足,补己之短。每次教研组开会,我都非常认真学习,“博采众长”,语文是无处不在的,所以语文老师要“借脑袋”。每次教研会中,我都会记下讨论的闪光点,学习老教师的宝贵经验,丰富自己的“知识库”。我常常在每节课中寻找不足,每讲授完一节课,我会“过电影”般回顾课堂,自己抛出的问题学生有没有接到,学生有哪些闪光点,自己有哪些不足……这样的思考形成三五条小记,犹如星光点点闪耀。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13:45午休起床铃声响了,我打开窗帘开窗通风。利用辅导学生午休的时间,我一直用电脑在备课,盯了一中午的电脑眼睛有点酸,便趴在班级后面的桌子上闭目养神。不一会儿,我隐约听到窗帘拉上的声音,顿时所有的孩子放低了音量,一个个压低声音:“嘘!”“嘘,牛老师睡着了。”“嘘”……凡是进班的孩子没有说一句话。第一节课是专业课需要到外面站队,没有嘈杂与吵闹声,只有一声声“走前门”“别发出声音”,我知道孩子们怕走后门吵醒我。一抬头忍不住流了眼泪,教室的喇叭声关了,灯关了,黑板上写满了提醒,“从前门出,请大家安静”“牛老师睡着了,小声点”“牛老师辛苦了”……其实我没有睡着,听着他们默默关爱我的声音。这十几分钟,班上50多个孩子没有高声说一句话,默默整理路队……以人育人,这是教育的力量。

星海横流,岁月成碑。教育是一条很长很长的路,“吾将上下而求索”,努力做培养时代新人的“大先生”,如鲸向海,似鸟投林,心之所向,无问西东。

河南三起来三结合四个着力,河南四张牌主要内容(11)

统筹 | 张国强、朱荣玉

审核 | 杨晓谜

责编 | 黄发强、贾元格

摄影:赵浩男

上一页123末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