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芊和
12岁的儿子马上过生日了,
他说想要一部手机。
虽然看着儿子期待的目光我有些心软,
但还是坚定地说:“不行!”
不管我是多么害怕他沉迷玩手机,
损害身体,影响成绩。
但事实上,
让孩子与手机完全隔绝并不实际。
他有自己独立的空间,
有自己交往的朋友,
我不可能随时监控,对他寸步不离。
到底能不能让儿子拥有一部属于他的手机?
我开始重新思考这个问题。
随意放纵和一味禁止,都并不值得提倡
曾经看过这样一个研究,
美国心理学家从全国各地的家庭中选取了100个孩子分成两组,
进行了为期10年的跟踪调查,
结果发现:
这100名孩子中,
第一组接触手机有限的孩子几乎全部考入大学,
而第二组痴迷手机的孩子却只有2个考入大学。
美国西北大学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
每天专注玩手机超过68分钟的人更容易患上抑郁症。
因为面对手机过久,
缺乏面对面人际交流,
也容易使孩子陷入负面情绪。
过度使用手机,
对孩子的危害的确有很多,
损害视力,
影响大脑发育,
造成腰椎颈椎疾病。
其中最重要的便是,
产生注意力缺陷和多动障碍。
有研究表明,
当孩子习惯了动态具有刺激性光影的电子屏,
就很难在相对平淡的、静态的现实生活环境中凝聚注意力。
可是,限制孩子和手机的接触,
却不能简单粗暴地说“不”。
很多时候,
过度禁止反而会引发孩子更大的兴趣和关注,甚至还可能引发悲剧。
1、一味禁止会演变成权力之争。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鲁道夫·德雷克斯在《孩子:挑战》一书说:
不论什么时候,当我们命令或者强迫孩子做事情,就会导致权力之争。
“妈妈,我想玩会儿手机。”
“不可以。“
“为什么?”
“我说不行就不行!”
“我就要!”
当家长不问青红皂白一味禁止孩子玩手机时,
往往会陷入“他偏要玩你非不许”的权力争执,
比起玩手机的诱惑,
这时的孩子可能更不想屈服于你的管制。
2、完全禁止加剧了“禁果“效应。
在心理学中有一个著名的“禁果效应”,
是说人们在好奇和逆反心理的作用下,
越是得不到的东西越想得到,
而越是被禁止的东西,越想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