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3月22日消息(总台中国之声记者周益帆)中国之声特别策划《小店故事》,记录小店店主们平凡日子里的坚守,讲述这些了不起的小店一个个温润人心的故事,22日推出《把生活的诗意揉进馒头里》。
晨光熹微,三月的云南丽江白沙古镇,早上5点的最低气温只有两三度。在古镇牌坊后身不到100米的院子里,馒头店的员工们已经开始发当天要用的第一批面团。店主高连学在紧挨古镇牌坊的地方,有个十五六平方米的店面。高连学说:“我之前刚开始做的时候只有红糖馒头和白馒头,原味的,食用玫瑰是我们云南的一大特色,当时也觉得玫瑰花一样可以揉在这个馒头里面,我就做成玫瑰馒头。”
现揉现蒸的玫瑰馒头给小店打出了名气,后来又陆续上新了香菇肉包、大葱肉包、豆浆和萝卜干。
这几天,店里用的玫瑰花还是上个花季冷冻起来的。在发到两倍大的面团里,洒入花瓣,揉上600下。
深红的汁液将面团染成了浅浅的粉色。
古镇藏在玉龙雪山的脚下,八点钟的白沙才刚刚苏醒,第一批排队的顾客来了,多是这里的常住居民。
顾客:有那个红糖粑粑吗?
店员:红糖的还要等35分钟。
顾客:老板,馒头还要等多久?
店员:红糖30分钟。
顾客:鲜花的呢?
店员:八点半……
从“诗人”手中接过馒头的顾客(记者周益帆 摄)
每天八点不到,“诗人”就要走进小店开始一天的工作(记者周益帆 摄)
高连学说:“在丽江古城没有早点摊,因为开了没人起来吃,人们中午才起床。我们是个例外。这么一个村庄,有没有感觉与世隔绝?跟城市完全是两个时空。”
七八年前,高连学就是因为白沙环境的清幽,选择留了下来。此前,他做过童装生意、铁矿石生意、开过餐厅……摊子铺得很大,2015年前后,资金出了问题。
“彻底*以后负债累累。2017年我来到丽江,这个院子是朋友租下来的,天天到树林里面去读诗,我想做点什么,家里的意思是不用做,说我心没平静下来。”高连学表示。
镇上一家山西师傅开的面食店,慢慢让高连学萌生了学这门手艺的念头。
“做这个行业,早上拿到面粉,晚上就变成钱了。我拜了一个山西的师傅,觉得她的馒头挺好,她说:‘没事,你就跟我学’。我干了三个月就学会了。我到这个年龄,经历的那些事情,我知道自己想要什么。”高连学说。
“诗人”在玻璃窗前包包子,顾客隔窗拍照“打卡”(记者周益帆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