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顶网网络频道 08月30日 综合消息:根据某大型招聘网站招聘发布的《2017年春季人才流动分析报告》数据显示,在用工需求最旺盛的十大行业中,IT/通信/电子/互联网相关行业占据三席,成为吸纳就业的大户。
目前,国内IT专业人才输送渠道还是高校专科教育为主,但是高校面临的现实问题是: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由于受到各方面的限制,临近毕业的学生实践能力弱,无法满足企业真实用人需求,导致人才供需出现错位。
高校人才培养 “理想”与“现实”有差距
专业人才供需错位是目前高校教学中普遍面临的问题,如何构建一套切实可行、操作性强且与软件企业需求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是高校面临的最大难题。
目前高校软件实训项目基本是以瀑布开发流程为主,但实际企业的软件开发项目早已进入敏捷和DevOps时代,两者差距极大,高校缺少企业级的敏捷实践平台,教育内容与实际脱节严重。
同时高校老师资源紧缺,一个老师指导100到200名学生进行实训,老师的管理工作量极大,实训老师无法客观评估每个学生的开发能力,并根据学生能力水平进行针对性指导,实训效果差强人意。
现实深陷尴尬,理想早已提出严峻挑战。高校急需一套与真实企业应用场景匹配的实训项目及工程教育平台,这也正是华为软件开发云的应有之义。
关于北京交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是教育部直属高校,由教育部、中国铁路总公司、北京市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2011计划”、“1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项目建设高校。
北京交通大学软件学院于2003年3月成立,是37所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之一。学院每年招收软件工程专业本科生180人,双证软件工程硕士研究生120人,单证软件工程硕士500人,留学生120人,在校生规模达2000余人。
软件开发云开启高校人才真实企业场景实训
华为连同QST青软实训为北交大提供了一套一站式云端DevOps解决方案。通过华为软件开发云产品为北交大软件学院软件工程专业的200余名同学进行了为期25天的实训课程。
同学们听取华为技术专家讲解华为软件开发云平台
实训依据真实企业项目,以解决实际工程问题为目标,通过华为软件开发云平台进行项目实训,打破了传统的瀑布开发模式,真正将DevOps开发模式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实训从QST青软实训工程教育云中选择了涉及互联网金融、智能交通、垂直社交和智能移动等领域,包含2个Android实训项目,1个C 实训项目,以及1个Java实训项目,具体分为动态口令认证、车辆缉查布控系统、兴趣小队和驴友。
同学们通过华为软件开发云平台,完全按照企业真实的软件开发流程进行项目过程控制,对立项、需求分析、设计、编码、测试、交付和维护等各个阶段进行标准开发流程的管理和监控。学生张治宇说:“这次实训的项目非常新鲜,很有挑战性,因为第一次接触这种迭代式开发的项目,对有些技术不是很熟悉,每天都会主动学习,通过边学边做,技术上有了很大的收获,学习的动力也增强。”
实训老师现场指导同学操作
华为软件开发云的项目管理服务为实训老师提供看板、列表等视图和统计图直观查看同学任务数量的完成趋势和工作完成情况;通过代码仓库的统计,能够知晓各组同学的代码提交时间、次数和代码量,为同学成绩的评定提供了全面可靠依据;北交大高睿鹏老师表示:“华为软件开发云结合真实企业的实训项目和工程实践环境,提高了学生的编程水平,熟悉了软件开发流程,增强了学生的实境学习体验,对同学们来说收获满满;此外,青软工程教育云提供的多样化授课资源和自动化的教学工具还帮助自己熟悉了企业项目开发,提升了实践教学水平,同时提高了教学效率。”
华为&青软实训 打破人才供需错位壁垒
此次DevOps模式下的端到端软件开发实训,对北交大的同学们来说是很新鲜的体验,也很有挑战性。通过真实的企业实训同学们不仅提高了编程水平也熟悉了目前企业软件工程开发流程与方法。学生游江平说:“华为软件开发云的项目规划、任务分配、跟踪进度等功能可以将工作细化,培养我们制定计划的能力,提高时间管理的能力。”因为有些知识掌握的不是很熟练,游江平每天都会制定计划主动去学习。此外,实训老师基于华为软件开发云平台教学,便于实践课程的开展和管理,提升了软件工程教学质量和学生工程开发能力。
在实训25天内,33个实训小组通过团队协作都如期开发出自己的产品,并经过课堂答辩通过,得到北交大老师的一致好评。
青软实训董经理表示:“华为软件开发云对实训过程进行监控和跟踪管理,教学数据直观可视,使老师们可以准确掌控教学节奏,提高工作效率;结合青软工程教育云系统,使实训环境真实化、过程实战化,学生通过平台实施软件开发流程的各环节,充分了解开发全周期,对学生踏入企业有莫大帮助。”青软实训工程教育云与华为软件开发云的融合对接,开辟了在新工科建设要求下发展的新征程,期望在未来将有越来越多的学校、企业以此为纽带,展开一系列谋发展、赢未来的创新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为新工科的建设提供重要力量,真正打破高校、企业间的人才供需错位壁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