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8月,川滇交界处的迪庆州、甘孜州,3500米以上寒温带海拔处,一望无垠的高山林地里,全世界都不可人工培植的松茸,一个个悄悄地破土而出了。这个季节,全国各地无数餐桌上的“饕餮”们,得以享用这种口感爽滑气味浓香的新鲜美食。
云南香格里拉,连续30年的松茸出口冠军,其松茸的产量占了全国总量的70%。现在的香格里拉,从采摘源头到销售终端,均可见松茸的“疯狂”。
↑香格里拉松茸交易市场
辛苦:
3000村民迁住高山牧场
整个7月,香格里拉进入绵绵雨季,到了8月,这里终于变得天气晴朗。在林间,此前还十分稀少的松茸,突然间纷纷冒出,一年一度的松茸季,这才算是真正到来。
这里的村民,也由此迎来了他们一年里最繁忙的时节。勤快的,在清晨3点就借助微弱的晨光,收拾行囊出发了。他们中午以糌粑、酥油茶果腹,在他们已寻觅多年的崇山峻岭间艰难跋涉。
建塘镇的吉迪村与格咱乡的木鲁村,是香格里拉最集中的松茸产区,其中吉迪村,是著名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首部首集拍摄地,它讲述的正是10年前人们还比较陌生的松茸。
木鲁村党总支*李文光告诉红星新闻,吉迪村有2700多人,木鲁村有547人,目前,除行动不便者或留守的老人,其他人已全部出动,散布在茫茫的林海之中。
↑采茸大村木鲁村远景
吉迪村与木鲁村交界带的公路边,现在扎起了密密麻麻的帐篷。李文光说,他们是当地其他村庄前来采松茸的村民,共有300余人。每到采茸季,两个村就收取每个外来村民150元的管理费,“这是我们的村集体林地,我们对他们的要求主要是两条,一是务必做好护林防火工作;二是只能找松茸,不能乱砍乱伐,中药材绝对不能碰。”
这里还是当地的一处初级交易市场,人们在此可买到最便宜的松茸。8月12日上午,木鲁村村民黄光荣背了一蛇皮袋松茸到这里销售,“我走了4个小时,天一亮就从牧场出发。”
李文光介绍,黄光荣是木鲁村公认的采菌大王,其一家四口的日采茸量超过了30公斤,最保守估计日均收入超过了4000元。黄光荣说,他的秘诀是,在往年采过的地方做记号,“再回去看看就可以了。”
目前,黄光荣和妻子、女儿、女婿全扑在茂密的林场采松茸。黄光荣说,以前当地人不怎么吃松茸,也没有外地人前来收购松茸,他从1986年起采松茸,“每公斤的收购价从四五元涨到了现在的上百元。”
李文光说,现在两个村庄有3000村民从家里迁住到高山牧场。在松茸冒出前,这些村民就已做好了迁居的准备,他们带了足够的食物、保暖的棉被以及炊具,通讯工具则靠便携式太阳能充电,“他们一住就是两个月,每天都很辛苦。”李文光的哥哥目前也在采松茸,“每年他进山前都很壮实,两个月出来后,就瘦得像猴子一样了。”
↑采菌大王黄光荣
价高:
当地人舍不得吃
黄光荣牧场的房子,离木鲁村的家相距45公里,采茸季,他每天的步行里程超过了20公里。清晨,他从牧场的房子出发,先是下坡,后是上坡,中午就吃点干粮,下午松茸采完后,还要爬坡回家,“回家的这个路程最是艰苦。”
李文光说,7、8、9三月,当地人会放下其他所有农活,全部投身松茸采集。当地政府希望,村民能在无松茸季节做产业结构调整,但当地平整的土地稀少,在村民看来,这些土地也种不出什么值钱的作物,一亩地的年收入还不如采一天松茸,“我理解大家的想法,所以我正努力争取资源,以发展木鲁村乡村旅游。”李文光介绍,木鲁村与格里拉著名景区巴拉格宗相邻,他希望能修一条栈道直达巴拉格宗。
在香格里拉松茸交易市场,这里统装的松茸价格一天一个价。8月10日与8月13日,红星新闻走访这个交易市场时,发现统装的松茸价价格波动巨大,分别为180元/公斤、260元/公斤。在这里,胶带打包的嘶嘶声不绝于耳,经过严格保温的松茸,正通过邮政、顺丰等快递公司,争分夺秒地发往全国各地。
↑格茸春批的妈妈正在采茸
吉迪村村民格茸春批介绍,统装松茸意为大小松茸混杂,目前市场上的松茸以长度来制定定价标准,分别是5-7厘米、7-9厘米、9-12厘米以及12厘米以上几个等级,在未开伞头尾大小基本一致的情况下,个头越长价格越贵,12厘米以上的未开伞松茸是极品,在大城市当做珍贵礼品对待,往往一株的价格最终售价超过了1500元。松茸是珍稀名贵的药用菌,含18种氨基酸,14种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但是,松茸只要一开伞,它的营养就流失了,也就不值钱了。”
松茸,既能带来收益,也蕴含着危险,“以前市场不透明,价格随便喊,现在不一样了,可能你在前端收购价,比市场上的交易价还高。”格茸春批说,这几年虽然有人卖松茸赚了钱,但因为松茸价格起伏不定且不易保存的原因,他听闻已经有好几个老板*了。
他说,松茸的常见做法有三种,炖汤、素炒素煎、蘸芥末酱油生吃,无论哪一种,都能体味它的嫩滑爽口。8月10日,格茸春批在自家火塘的铁板上,用酥油现场煎炸了几片临时采到的松茸,撒些许盐巴,一群客人就这样开吃了。
格茸春批说,这的确是疯狂的小菌子,“现在连我们自己都舍不得吃了。”
红星新闻记者 刘木木 发自云南香格里拉
编辑 潘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