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档案学基本理论
一、 档案学基础理论的构成
档案学基础理论主要由两个层面构成:
一是对档案与档案管理活动的基本理论性认识。 如,档案的定义、本质、 种类、 作用、 价值及其规律,档案管理活动的性质、 规律,档案与档案管理的历史发展进程及规律等。 在一定意义上看,这些是档案学范式理论研究的认识基础。
二是档案管理的基本理论。 即关于档案管理的总体性、 宏观性理论问题和档案管理基本方法、 原则的理论探讨。
二、 档案学范式理论
范式理论或范式转换理论是美国科学社会学家托马斯· 库恩在 20世纪 60 年代左右提出的理论观点,其目的是用于解释科学发展的动态模式或者科学革命发生的内在机制。西方档案学范式转变研究中,加拿大档案学者特里· 库克(TerryCook)在 2013 年提出的欧洲档案学“四个范式” 研究最具有代表性。 他对近代以来西方档案观念与战略的变化进行了总结,提出了欧洲档案学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四个范式,即证据、 记忆、 认同、 社会(社区),并且对四个范式的演进关系进行了探讨,他认为这四个范式并非相互取代,而是彼此重叠、 交织,从前的影响仍然徘徊在后来的框架中。特里· 库克的档案学范式理论,使人们开始重新思考档案的价值,认识到档案在“证据” 之外还存在着“知识”“记忆” 功能,使档案工作者认识到除了“被动的保管者” 之外,还可以是“积极的中介人”“社会活动家” 以及“社区推动者”。 特里· 库克的“四个范式” 理论对档案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特别是为档案记忆研究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
三、 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与文件连续体理论
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形成,标志着现代档案学的成熟。
(一)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产生的实践背景
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产生的实践背景,是文件数量增加及文件中心的出现。
(二)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概念最早是 1940 年由美国档案学者菲利普· 布鲁克斯提出。 1950年,英国伦敦大学教授罗吉尔· 艾利斯在第 1 届国际档案大会上提出了文件运动的“三阶段论” ,英国公共档案馆馆长马勃斯在 1974 年出版的专著《文件中心的组织》 中吸收了艾利斯的观点。 20 世纪 80 年代,阿根廷档案学者曼努埃尔·巴斯克斯。 他出版的两部专著《文件的选择》(1982)和《文件生命周期研究》 (1987),可以说是全面系统论述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代表作。
(三)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基本内容
第一,文件从其形成到销毁或永久保存,是一个完整的运动过程。 第二,由于文件价值形态的变化,这一完整过程可划分为若干阶段。 第三,文件在每一阶段因其特定的价值形态而与服务对象、 保存场所和管理形式之间存在一种内在的对应关系。
(四)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第一,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准确地揭示了文件运动的整体性和内在联系,为文件的全过程管理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二,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准确地揭示了文件运动的阶段变化,为文件的阶段式管理提供了实践原则。
第三,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准确地揭示了文件运动过程的前后衔接和各阶段的相互影响,为实现从现行文件到档案的一体化管理,为档案部门或档案人员对文件进行前端控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五)电子文件对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挑战与文件连续体理论的兴起
1.文件生命周期理论面临的挑战
首先,对电子文件的生命周期需要有新的理解。 如加拿大档案学者凯瑟琳· 贝利、 澳大利亚档案学者弗兰克· 阿普沃德等。其次,中外档案界对电子文件生命周期的阶段划分也提出了不同看法。 如国际档案理事会电子文件委员会在 1997 年制定的《电子文件管理指南》 中,将电子文件的生命周期划分为设计、 形成和维护三个阶段。再次,中外档案界还认为,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揭示的文件各阶段特定价值与相关因素的对应关系不再适用于电子文件。 比较典型的例证就是美国匹兹堡大学针对失去现行效用的电子文件的保管问题,提出了“分布式保管” 的方案。
2.文件连续体理论的兴起
澳大利亚档案学者弗兰克· 阿普沃德为代表的档案学者,提出了一种名称全新的“文件连续体理论” ,试图取代传统的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文件连续体理论的主要内容是构建了一个多维坐标体系来描述文件的运动过程。 这一多维坐标体系包括四个坐标轴——文件保管形式轴、 价值表现轴、 业务活动轴和形成者轴。
四、 来源原则
(一)来源原则产生的专业背景
由于 1790 年成立的法国国家档案馆,采用了以事由原则为指导的“卡缪—多努分类法” ,造成了极大的混乱,法国档案界开始对整理方法进行反思并认识到事由原则的严重弊端,促进来源原则的诞生。
(二)来源原则的形成与发展
1841 年,法国内政部发布了《关于各部和各地区档案整理与分类的指示》 ,首次提出了一种新的档案整理原则——“尊重全宗原则”。 1881年普鲁士提出“登记室原则” 更明确地要求档案整理原原本本地体现档案形成的历史过程和有机联系,是来源原则正式形成的标志。 1889 年荷兰《档案的整理与编目手册》 的贡献,完成了对来源原则的严密论证。1910 年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召开的图书与档案人员国际大会,确立手册的核心思想是来源原则,并宣布这一原则是档案专业人员的基本原则。 英国和美国的“组合” 思想是来源原则的灵活运用。 20 世纪 40 年代,德国档案学家布伦内克提出了“自由来源原则”。 前苏联和我国的“体系化的全宗理论” 丰富了来源原则。
(三)来源原则的基本内容
第一,尊重来源; 第二,尊重全宗的完整性; 第三,尊重全宗内的原始整理体系。
(四)电子文件时代对来源原则的新解释
1.电子文件时代来源原则受到冲击
主要是北美学者认为来源原则对机读档案不再适用,同时质疑来源原则在档案专业中的核心地位。
2.电子文件时代来源原则力量的“重新发现”
1985 年美国档案学者理查德· 莱特和戴维· 比尔曼在加拿大档案工作者协会会刊《档案》 上发表了著名论文《来源原则的力量》 ,呼吁重新认识来源原则,加拿大档案学者特里· 库克是“新来源观” 的倡导者。
五、 档案鉴定理论
档案鉴定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主要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一)传统鉴定理论阶段(20 世纪 50 年代以前)
1.鉴定的粗线条规章时期
法国、 奥地利、 俄国、 德国颁布一些鉴定规定,但这个时期内,档案工作者对于鉴定工作持厌恶和反感的情绪。
2.传统档案鉴定理论的奠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