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课本
《大学》开篇第一句即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新)民,在止于至善。翻译成白话就是:《大学》的宗旨,在于 弘扬日月光明之德,延伸于人之伦常,使人发奋图新,行有所止,修为达到至善的境界。
其中 明明德 是三纲之首,显然是重中之重。这里第一个明是动词,是弘扬、彰显的意思。 那 ‘明德’又是什么呢?我国古人道法自然,从自然界获得启示,造了 ‘明’ 字。 而从 ‘明’ 字 的结构来看,‘明’ 即 日月之光。所以 “明德” 即是 日月光明之德。那 日月光明之德 又有怎样的特征呢?总结一下,大致又有以下四条:
1 光热特质
2 独立特质
3 运动特质
4 静止特质
具体来说,我觉得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太阳的四个特质
第一, 修己利人是一种明德
太阳发光发热,给我们带来光明和温暖,所以毫无疑问光明之德一定也是 给人带来光明和温暖的。我们从小到大,都受到过亲人、老师、同学、朋友的各种各样的关心爱护和帮助,他们给我们的生活和内心带来了光明和温暖。这就是 明德的一种表现形式。 同样的 我们接受了外界给予的这种光明和温暖,提升力自己的能力与品德,又将自身的光明和温暖其给予他人,如此传递的过程,就是在 彰显明德,弘扬明德。
第二, 慎独自律 是一种明德。
太阳是恒久稳定存在的,持续的发光发热,不会因为时间、季节的更迭而有所变化。正所谓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说明了 光明之德 的又一个特质,即独立。拥有 “明德”的人,是由内而外的,不论处于何种环境之中,其言行品格并不会被环境所影响,一以贯之。君子慎乎其独, 人前人后,表里如一,这也是有 “明德” 的人,该有的品性行为。而始终能做到慎独自律, 并能影响、感染到周围的人, 使之也能做到慎独自律, 就是在彰显明德, 弘扬明德。
第三, 自我更新、保持状态是一种明德。
光明之德发光发热、持续恒定,却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就像没有两片树叶是相同的,人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一样。光明之德是运动的,是有生命力的,具有不断自我更新的特质。 人有新承代谢,才能保持身体的健康运转。同样,我们也需要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的更新自我,适应环境对我们的需要,发挥我们的光和热,而做到这些,这就是在彰显明德,弘扬明德。
第四,行止有度,止于至善,是一种明德。
知道自我与他人的边界在哪里, 知道自己做事的底线在哪里,这就是明德。不了解边界,就会影响到他人而不自知,或是给人造成不便、或是给人带去损失伤害。且由于不自知,所以会一而再、再而三的给人带去影响。而不知道底线在哪里,则会做一些不该做、不能做的事情。其后果, 要么委屈自己、要么损害他人,于人与事,有害无益,在此一节上,实在是该清楚明白才是。所以, 把握好分寸,恰如其分的为人做事,就是在彰显明德,弘扬明德。
我们知道了什么是明德,可是我们又如何才能做到彰显明德而止于至善呢?就是《大学》的八目所提出的,我们要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 齐家、治国、平天下。
其中,而正如书中所言,“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这里,便引出了一个 “知本” 问题来了。
何为本?根本也,本立而道生。
何为知本?就是去知道和了解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了解事物的运行法则。
那又为何要知本呢?因为这里面有一个主次,先后问题要解决。
书中有提到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这本与始,是第一要紧的,该先做;末与终,是第二节功夫,该后面做。知道了本末始终,才知道做事的正确顺序,按照正确的顺序,内修吾身,则自然离至善的境地会越来越近。
而书中又说到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着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讲的则是本末倒置的危害,不重视修身却要 治国平天下,这是根本办不到的。其实,大到治国,小到齐家,都与“知本”问题息息相关。
具体到生活中,也是同样的道理。就拿烧菜来说,各个工序也都是有个先后步骤的。先蒸还是先炒,先放糖还是先放醋, 都有个先后次序。先后次序不对,那烧出来的菜,色香味自然也是不会好的。由此可见,知本问题实在是一个涉及范围广且影响深远的大问题,不掌握事情的本质,不知其本末始终,不按照规律办事,结果自然是事倍功半,费力不讨好, 更有甚者,还会造成反作用,造成巨大不良影响和损失。所以, 不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工作中,我们都需要加以重视,认真对待。
综上所述,明德是光明之德,我们要将其发扬光大,推己及人,从而使所有的人的道德和社会达到完善的境地。而唯有 知本末、明终始,凡事从根本做起,循序渐进,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本末倒置绝不可行。(本文为《大学中庸熙解》学习心得。作者为熙华国学院大学中庸公益师资班学庸三期在读学员银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