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上)
第20课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科技成就与文化:贾思勰和《齐民要术》;祖冲之和圆周率;王羲之与《兰亭序》;顾恺之与《女史箴图》《洛神赋图》;范缜与《神灭论》;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
2.过程与方法
通过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科技成就的学习,培养综合归纳能力;通过对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的学习,培养艺术修养和文物鉴赏能力,批判地继承古代优秀文化遗产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认识南北朝时期的科学成就承上启下,在我国科技史上放射异彩,是中华民族贡献给人类的一份宝贵财富。当代青年应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科技传统,发扬创新精神,争取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
【教学重点】贾思勰和《齐民要术》、祖冲之和圆周率、王羲之的书法、顾恺之与《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
【教学难点】圆周率及推算涉及复杂的数学概念和方法。
【教学方法】讨论法、问题导学法
【课前准备】课件、图片、视频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导入:1967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把月球上的一个环形山命名为“祖冲之山”;紫金山天文台将该台发现的一颗小行星,被命名为“祖冲之星”。祖冲之有哪些突出的贡献?他生活的时代,还有哪些重要的科技以及文化成就?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回顾: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
学生:是国家分裂与民族大融合的时期
讨论: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教师:我国进入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虽然发生分裂,但是由于北方民族大融合和南方经济大大开发,南北经济的发展,共同促进了这一时期的科技文化繁荣。本课的内容主要学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内容设计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为“贾思勰和《齐民要术》”,第二部分为“科学家祖冲之”,第三部分为“书法、绘画与雕塑”。首先看第一部分。
(板书)一、贾思勰和《齐民要术》
教师:贾思勰,山东人,生活在北朝的北魏和东魏两个朝代。他重视农业,精心研究前人成果,认真总结劳动人民的生产经验,写成了《齐民要术》一书。
展示:《齐民要术》书影
介绍:“齐民”,即平民,泛指当时向国家交租纳税的各色编户。“要术”,指通过生产劳动的谋生之术。故名思义,就是“人民大众谋生的主要方法”。 而其中心与出发点则在农业。
思考课本90页材料研读,并思考问题:
《齐民要术·种谷》写道:“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
想一想,为什么贾思勰强调农业生产要顺应天时地利?
学生回答:强调了贾思勰的“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的农学思想。
思考:贾思勰的代表作《齐民要术》属于哪一门科学?历史地位怎样?
学生回答:贾思勰的代表作《齐民要术》属于农业科学,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书,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教师讲解:贾思勰一生致力于农业研究,翻阅大量古代农业文献资料,熟悉农谚、歌谣。他不辞辛劳,四处访问有经验的老农。还亲自种植农作物。《齐民要术》主要内容介绍了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技术和方法;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农作物必须因地种植;提倡改进生产技术和工具。是贾思勰把理论和实践紧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产物。因此,读书时一定要联系实际,要学以致用,才有更实际的指导意义。《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今天农业生产仍有一定现实意义。
过渡:魏晋南北朝时期,除了农学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还有数学方面也取得了巨大成就。
(板书)二、科学家祖冲之
教师讲解:祖冲之(429-500),字文远。出生于建康(今南京),祖籍范阳郡遒县(今河北涞水县),中国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祖冲之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在数学、天文历法、机械制造方面都有巨大贡献。其中最突出的是在数学领域求得比较精确的圆周率。
讲解:什么是圆周率?(圆的周长和直径之间的比例叫做圆周率) 圆周率是否精确,关系到天文、历法、建筑、水利等许多方面的发展水平。圆周率计算的精密程度,可以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数学发展水平的标志。世界各国都在探求更精密更准确的圆周率。
我国古代数学家很早就注意到圆周率的计算,三国时代的刘徽创造了一种求圆周率的方法,叫做“割圆术”,为祖冲之继续研究圆周率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祖冲之利用刘徽创造的割圆术,重新运算。祖冲之在计算手段相当原始的情况下经过艰苦的运算,终于推算出空前精确的圆周率数值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直到一千年以后,西方数学家才得出同一数值。为纪念祖冲之,现在国际上把圆周率又叫“祖率”。在今天俄罗斯莫斯科大学“世界大科学家陈列”的走廊上,镶嵌着祖冲之的彩色大理石雕像。
这说明祖冲之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尊敬,他是中华民族的光荣和骄傲。后来,祖冲之还将他研究数学的几十篇论文,编成《缀术》一书。这是当时数学领域的最高成就,是隋、唐五代时期研究数学必读的著作。唐朝国立太学把这部书列为必读的算经十书之一,规定学习期限为四年。《缀术》后来传到日本和朝鲜,也被用作教材。可惜,这部高水平的算学专著早已失传了。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阅读课本91-92页,总结祖冲之在天文历法、机械制造方面的成就。
学生回答:天文历法:《大明历》
(经过实际观测,祖冲之发现何承天所编的当时正在执行的《元嘉历》有许多错误,如日月方位距实测值已相差3度,冬至、夏至已差了1天,五星的出没已差40余天,于是他着手编撰《大明历》。
祖冲之在《大明历》的编纂中,区分了回归年和恒星年,最早将岁差引进历法,提出了用圭表测量正午太阳影长以定冬至时刻的方法,并采用了391年加144个闰月的新闰周,推算出一个回归年为365.24281481日。一直到南宋的《统天历》,才采用了比这更精确的数据。)
机械制造:指南车、水碓磨、千里船等。
(祖冲之设计制造过水碓磨、铜制机件传动的指南车、千里船、定时器等。在中国古代指南车的名称由来已久,但其机制构造则未见流传。三国时代的马钧曾造指南车,至晋再次亡失。东晋末年刘裕攻长安,得后秦统治者许多器物,其中也有指南车,但“机数不精,虽曰指南,多不审正,回曲步骤,犹须人功正之”。南朝宋昇明年间(477-479年)萧道成辅政,“使冲之追修古法。冲之改造铜机,圆转不穷而司方如一,马钧以来未有也。”祖冲之所制指南车的内部机件全是铜的,它的构造精巧,运转灵活,无论怎样转弯,木人的手常常指向南方。
祖冲之改良了水碓磨。在西晋初年,杜预改进发明了“连机碓”和“水转连磨”。一个连机碓能带动好几个石杵一起一落地舂米;一个水转连磨能带动八个磨同时磨粉。祖冲之又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加以改进,把水碓和水磨结合起来,生产效率就更加提高了。这种加工工具,中国南方有些农村还在使用着。
祖冲之还设计制造过一种千里船,史载“又造千里船,于新亭江试之,日行百余里”。它可能是利用轮子激水前进的原理造成的,一天能行一百多里。)
过渡:魏晋南北朝时期,自然科学方面,数学、农学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除此之外,这一时期的地理学也很有特色。郦道元的《水经注》成为地理学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请同学们自学课本95页“知识拓展”:郦道元和《水经注》,了解相关内容。此时期,除了科技领域取得了重大成就以为,在文学艺术领域也取得了重大成就。
(板书)三、书法、绘画与雕塑
(一)书法
书法艺术的背景是中国传统文化。书法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传统文化是书法赖以生存、发展的背景。汉代造纸术的发明,为书法发展成一门独特的艺术提供了物质条件。东汉以后,书法已经成为专门的艺术供人们欣赏,魏晋时期,书法艺术进一步发展。
回顾:请同学们结合我们学过的课文想一想我国古代文字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过程?
行书
归纳:甲骨文 金文 大篆 小篆 隶书 楷书
草书
甲骨文:是现存中国最古的文字。刻在甲骨上,先用于卜辞。其笔法已有粗细、轻重、疾徐的变化,下笔轻而疾,行笔粗而重,收笔快而捷,具有一定的节奏感。笔画转折处方圆皆有,方者动峭,圆者柔润。其线条比陶文更为和谐流畅,为中国书法特有的线的艺术奠定了基调和韵律。甲骨文结体长方,奠定汉字的字型。甲骨文的结体随体异形,任其自然。其章法大小不一,方圆多异,长扁随形,错落多姿而又和谐统一。后人所谓参差错落、穿插避让、朝揖呼应、天覆地载等汉字书写原则,在甲骨文上已经大体具备。
金文: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铜器上铭文字体的总称。兴盛于周代。金文为中国书法史上的又一丰碑。依附于青铜器,铸鼎意在“使民知神奸”,故是一种宗教祭祀的礼器。金文也被称为钟鼎文、器文、古金文,和青铜器一起铸成的铭文线条,较之于甲骨文更为粗壮有力;文字的象形意味也更为浓重。最早的金文见于商代中期出土的青铜器上。资料虽不多,年代都比殷墟甲骨文早。周代是金文的黄金时代,出土铭文最多。
篆书:秦始皇统一国家后,丞相李斯主持统一全国文字,这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一伟大功绩。秦统一后的文字称为秦篆,又叫小篆,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础上删繁就简而来。
隶书:由李斯秦之小篆,篆法苛刻,书写不便,于是隶书出现了。“隶书,篆之捷也”。其目的就是为了书写方便。到了西汉,隶书完成了由篆书到隶书的蜕变,结体由纵势变成横势,线条波磔更加明显。隶书的出现是汉字书写的一大进步,是书法史上的一次革命,不但使汉字趋于方正楷模,而且在笔法上也突破了单一的中锋运笔,为以后各种书体流派奠定了基础。
楷书:三国时期,隶书开始由汉代的高峰地位降落衍变出楷书,楷书成为书法艺术的又一主体。楷书又名正书、真书,由钟繇所创。楷书更趋简化,横平竖直。《辞海》解释说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正是在三国时期,楷书进入刻石的历史。
草书:是汉字的一种字体,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形成于汉代,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在狂乱中觉得优美。
行书:是在隶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
教师:我国的书法在东汉末年逐渐成为一种艺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字体有了很大的发展变化,由篆书、隶书转化到楷书,草书和行书也逐渐流行,创造出风格多样、繁华似锦的书法艺术。钟繇和胡昭是曹魏著名的书法家,均擅长行书、草书、隶书,而钟繇独创楷书书法,后世称他的楷书为绝世之作。(展示楷书《宣示表》)。当时集书法之大成者是东晋著名的书法家王羲之。
介绍:王羲之,字逸少。因曾任东晋政府右军将军,人们称他“王右军”。他的书画都有很高的美术价值,尤以书法著名。篆、隶、草、行、楷各种书体都造诣很深,尤其擅长楷书、行书、草书。
思考:王羲之书法艺术的特色及代表作是什么?(学生自由讨论,总结出王羲之书法的特点)
展示:王羲之的《兰亭序》
教师:引导学生欣赏王羲之像及《兰亭序》(摹本·局部)的插图,引发学生对王羲之端秀清新书法的喜爱,同时引导学生领会王羲之书法艺术特点。
归纳:王羲之的字或端秀清新,或“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他的代表作《兰亭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他是东晋时期集书法之大成者,他也因此被后人尊称为“书圣”。
过渡:自古书画不分家,魏晋南北时期书法艺术百花争艳,绘画艺术上也是俊才辈出,最著名的当推东晋的顾恺之。
(二)绘画
教师: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绘画,由于佛教盛行,宗教画占了主要地位。山水画开始形成。东晋的顾恺之是当时最著名的画家。他擅长的人物画,线条优美活泼,人物传神,富有个性。流传下来的作品有摹本《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
展示:顾恺之像
介绍:顾恺之,东晋画家,字长康,小字虎头。今江苏无锡人,出身士族,多才艺,工诗赋,尤精绘画,长于人物肖像、山水,有“才绝、画绝、痴绝”之称。
思考:顾恺之绘画的特色及代表作是什么?
展示:《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学生欣赏作品,总结顾恺之绘画的特色)
归纳:顾恺之笔下的人物,线条优美,活泼传神,富有个性。代表作《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
教师:这两幅画卷是我国艺术宝库里极宝贵的遗产。但《女史箴图》摹本,在 1900 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时,被英国所掠,现存伦敦大英博物馆。国内只能看到此图的复制品。
过渡:为了宣传佛教,北朝统治者除建大量寺庙外,还令人劈山削崖,开凿石窟,塑造佛像,从而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精湛辉煌的石窟艺术。
(三)雕塑
教师:南北朝时期,统治阶级为宣扬佛教, 在一些地方辟山削崖,开凿许多石窟。其中最著名的是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
这些佛像继承了秦汉以来我国雕塑艺术的优良传统,也吸收了外来佛教造型艺术的特点,堪称宏伟精巧的雕刻艺术品。
思考:十六国、南北朝统治者开凿了哪两个石窟?为什么建于这两个地方?(小组讨论回答)
教师: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四世纪后期,鲜卑族建立北魏,定都平城,后来,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大同和洛阳先后成为当时我国北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佛教的中心。
展示:两大石窟的图片(学生欣赏)
教师:云冈石窟位于中国北部山西省大同市西郊17公里处的武周山南麓,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1公里。存有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石雕造像51000余躯,为中国规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云冈石窟形象地记录了印度及中亚佛教艺术向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历史轨迹,反映出佛教造像在中国逐渐世俗化、民族化的过程。多种佛教艺术造像风格在云冈石窟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融汇贯通。云冈石窟是石窟艺术"中国化"的开始。云冈中期石窟出现的中国宫殿建筑式样雕刻,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出的中国式佛像龛,在后世的石窟寺建造中得到广泛应用。云冈晚期石窟的窟室布局和装饰,更加突出地展现了浓郁的中国式建筑、装饰风格,反映出佛教艺术"中国化"的不断深入。
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年间,之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宋等朝代连续大规模营造达400余年之久,南北长达1公里,今存有窟龛2345个,造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2800余品。龙门石窟延续时间长,跨越朝代多,以大量的实物形象和文字资料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许多领域的发展变化,对中国石窟艺术的创新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讲解:“洞”和“窟”的区别:洞为天然而成,而窟为人工开凿;洞较深而窟较浅。
提问:石窟中的佛像有什么特点?
学生:佛像的特点是宏伟精巧,继承了秦汉以来造型艺术的传统风格,同时吸收了佛教艺术的优点。
教师:石窟艺术的大部分内容和统治者开凿的意图,虽是要宣扬宗教迷信,但它们却是古代艺术家和劳动群众辛勤劳动的结果。这些石窟艺术保存至今,其意义早已超出统治阶级的主观愿望和意识形态之局限。它们以令人惊叹的浩大工程、雄伟的气魄和优美动人的艺术形象显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力量。
思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文化发展的原因?
(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各族人民的大融合,民族之间的交往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内容。
(2)北方经济的发展,江南经济得到了开发,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文化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
(3)外来佛教的传入,对中国建筑、绘画、文学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丰富了它的文化的内涵。吸收了异域文化的成果,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4)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继承了秦汉时期的文化成就,又进行了有意义的改革、创新,从而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发展的前提。
小结:
领域 | 时代 | 人物 | 成就 |
农学 | 北朝 | 贾思勰 | 《齐民要术》 |
数学 | 南朝 | 祖冲之 | 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 |
书法 | 曹魏 | 钟繇 | 楷书《宣示表》 |
东晋 | 王羲之 | “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 | |
绘画 | 东晋 | 顾恺之 | 《女史箴图》 |
《洛神赋图》 | |||
雕刻 | 北朝 |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
【板书设计】
一、贾思勰和《齐民要术》
二、科学家祖冲之
三、书法、绘画与雕塑
(一)书法
(二)绘画
(三)雕塑
【教学反思】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政权分裂,但是由于北方民族大融合和南方经济的开发,共同促进了这一时期的科技文化繁荣。历史学角度的文化课更应该分析文化的前因后果,为后世以借鉴!今天,我国社会稳定,政治经济发展迅速,为科技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基础,我们应大力发展科技文化,并更多的思考怎样把科技转化为生产力?!进一步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