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微信公众号。
陈寅恪曾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此与另一位历史学家柳诒徴不谋而合:“有宋一代,武功不竞,而学术特昌,上承汉唐,下启明清,绍述创造,靡所不备。”陈寅恪和柳诒徴的观点如今已得到学术界普遍认同,事实上中国文化在唐代还是一个吸收外来文化兼收并蓄阶段,至宋代才真正做到对外来文化(包括佛教)融会贯通,并最终形成一个文化高峰。
宋朝绵延三百余年,虽战乱不断,家国沉浮,但却是历史上经济最繁荣、科技最发达、文化最昌盛、艺术最高深、人民最富裕的朝代。宋代文化以优雅精致著称,正典章制度,重科举教育,兴礼乐文治,商品经济发达,海外贸易繁荣,科技创造众多,各类文化遗存与文物实物蔚为大观。在深厚的物质财富和文化底蕴之上,无论诗词歌赋,还是字画瓷器,饮食文化,神韵形态都达到历史巅峰。论及生活的雅致和审美的品位,甚至千年之后也难望其项背。
近几年宋代相关的影视剧层出不穷,口碑呈两极分化。小编整理出宋代史研究15种图书供大家参考学习,看完书再评剧讲的都有底气。
01 《剑桥中国宋代史.上卷:907-1279年》
内容简介
这是两卷关于宋朝(960-1279)及其五代和南方诸国先驱者的第一卷,介绍了中国从907年唐朝灭亡到1279年蒙古征服南宋的政治历史。概述了在社会、经济和知识分子上升时期,标志着宋朝政治的兴起、巩固和灭亡的人物和事件。作者特别强调了在宋朝时期出现的具有政治意识的文人阶层,其特点是在朝代早期考试制度的重要性日益增加,以及在接近尾声的“道学”运动的兴起。此外,他们还强调了宗派主义和宰相专制对宋朝政治文化的不稳定影响,以及契丹辽、西夏、女真金和蒙元等强大的草原帝国对宋朝事件的形成和发展速度的影响。
02 《宋元时代中国的妇女、财产及儒学应对》
内容简介
《宋元时代中国的妇女、财产及儒学应对》的作者师从韩明士,韩明士是《剑桥中国宋代史》的作者之一。《剑桥中国史》的其他作者如史乐民、牟复礼等均有对本书提供建议和评论。本书可谓与《剑桥中国史》一脉相承。
从内容上来讲,本书主要描写的是10-14世纪中国性别与财产关系所产生的转变。这一时期,是中国社会经济发生剧烈变化与强大外族入侵的时期。在这一时期的很多时候,妇女的财产权利处于稳步增长之中,妇女有继承财产的权利、拥有和处置独立财产的权利等。随后13世纪蒙古的入侵与接下来游牧文化与定居文化的碰撞,却促成法律重新儒家化与父系观念的回归,从而改变妇女的法律与经济地位达几个世纪之久。
03 《宋代士人的家学、婚姻与诗文创作》
内容简介
从家学、婚姻关涉诗文创作的角度分析宋代作家个性养成的初始动因,把握蕴涵在文艺发展场景中的血脉亲情,为本书用力之重点。本书前三章重新讨论宋代“婚姻”与“阀阅”的时代内涵,深入分析家学、婚姻深刻影响和制约文学发展的内在规律。后五章则通过个案分析,具体展示两宋土人强调“根底”、极具个性魅力的家学风采,深入探讨家学精神直接或间接作用于诗文创作的深层理路。如果说宋代作家审美取向、价值判断及艺术趣味的形成有赖于亲近贤达的耳提面命,那么*人才士之间的联姻则造就了不同“家学”之间的广泛交流和多元互动;类似的考察,既能为文学史叙事增添极富情韵的画面解说,也能为文学流派研究提供许多珍贵线索。
04 《中国宋史研究年鉴2016》
内容简介
《中国宋史研究年鉴2016》是该年鉴系列的第二本,以总结宋史学界历史研究成果和发布学术动态为宗旨,反映了宋史领域的研究情况。本年鉴在前一本年鉴的基础上,在栏目设置和文章选取方面有了进一步改进,例如,增加“特约专稿”一栏,并由社科院学者王曾瑜撰稿,提升了年鉴的质量。主要包括如下栏目:研究综述、会议述评与论文提要、书评·书讯、新书序跋、学人与学林、博士论文提要与博士后出站报告提要、海外研究动态、附录等栏目。其中,研究综述是重头戏,包括如下篇目:2016年中国大陆宋史研究综述,2016年台湾宋史研究综述,2001—2015年宋代中央机构与职官研究综述,2014年辽宋西夏金元经济史研究综述,20世纪以来宋代农民战争史研究述评,20世纪以来中国两宋养老问题研究述评,20世纪以来曾巩文学研究述略,辽宋西夏金元日常生活史研究概述,近三百年来西方学者眼中的王安石,近三十年来范氏义庄研究简述,近十年宋代士人交游研究综述,宋代贬谪文学研究述论,七十年来的宋元巴蜀城寨研究,巴蜀地区宋蒙城寨考古工作述要。
05 《宋代产权制度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以宋代产权制度为重心,借鉴西方新制度经济学的产权理论,对宋代产权制度的结构、义产的产权分析、产权文书进行考察并指出,作为一种社会工具,宋代产权激励社会经济的发展,提高民众的生活水平,同时进行二次分配,用于救济和社会公益,维护社会稳定。
06 《宋代士风研究》
内容简介
受时代变迁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宋代文人士大夫的精神风貌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一方面,他们仕以行道,自任以天下为重;另一方面,他们又追求世俗的生活体验,以满足个体心灵的宁静与自适。《宋代士风研究》结合特定的历史文化语境,通过宏观和个案研究的结合,探究和审视宋代士大夫的精神风貌,力求揭示其多元化的人格特征。
07 《宋史探研》
内容简介
本书是《河北大学博导研究丛书》之一,是作者近十几年来,对宋代研究论文的合集,涉及经济、社会、人物等主要方面。主要有《宋代货币地租分析》《叶适管理思想研》《关于宋代纸币的几个问题》《宋代地方审计补论》《王安石是经济改革家吗》《宋王朝与物价管理》《关于宋代亭户的几个问题 》《南宋后期盐政考论》《推行朱熹社仓法给人的启示》《宋代国家机器空前膨胀下艰难的财政平衡》《宋代转运使补论》《宋粮料院考》《宋朝如何抑制官员贪赃的几个问题》《宋代保州宗室考》《北宋灭亡与宦官》《宋代转般仓研究》《李志道行迹析评》《赵范、赵葵研究》《宋代军的再研究》《试论北宋前期过度集权及其影响》《宋代施利钱研究》《宋代官员火灾问责研究》等。对推动宋史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08 《宋史拾穗》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探讨以宋代花卉种植与消费、节日市场与官府消费举措、纸币发行等几方面为主的经济状况;以节日、纸张、花卉消费,节日文化特点,房产构成及其状况为主的宋代社会生活,以及宋代环境与灾害状况,力图从生产、流通、货币、消费、环境等方面展现宋代所产生的变化。
09 《宋代士民的“花生活”》
内容简介
宋代文化在中国历史上有独特的地位。文人士大夫自觉追求审美意味的生活带动了平民阶层。花成为优雅生活的表征。本书以花为媒,透过在文人士大夫和平民阶层审美活动和生活实践中的赏花、咏花、养花、簪花、赠花等现象,以及遍布在宋代史籍、诗文、笔记和图谱等文献中关于花的著录、描述、分析、研究、阐释等理论表述,探讨宋人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领域所呈现出的“审美化”转向,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的日常化、生活化拓展等话题。
10 《辽宋西夏金社会生活史》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史书系之一种,利用大量文献资料及其他有关资料,深入考察了宋、辽、西夏、金时期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内容涵盖饮食、服饰、交通、婚姻、宗教信仰等,是一部具有较高水平的社会生活史专著。
11 《中国宋史研究年鉴》
内容简介
《中国宋史研究年鉴》以总结宋史学界历史研究成果和发布学术动态为宗旨,反映了宋史领域的研究情况。本年鉴主要包括:研究综述、会议述评与论文提要、学术动态、书评·书讯、新书序跋、学人与学林、博士论文提要、博士后出站报告提要、重点课题研究报道、海外研究动态、附录等栏目。《中国宋史研究年鉴·2015》是宋史学界第一部年鉴,具有填补空白的作用,推动了宋史研究的发展。
12 《宋代士大夫群体意识研究》
内容简介
士大夫群体在宋代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也是宋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目前涉及宋代文人士大夫的著作,往往缺乏对这个群体的全面考察和整体探索。本书在广泛搜集和利用各种正史、诗文,以及有关宋人的笔记小说、宋人文集等文献史料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历史学、社会学、文化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对宋代士大夫群体意识做了较为系统、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具有创新价值。
13 《茶与宋代社会生活》
内容简介
以往宋代茶研究多集中于茶经济方面,对于茶与宋代政治、社会生活、宗教文化、中外交往关注较少,本书另辟蹊径,对宋代茶艺如采茶习俗、生产过程、保藏 方法、点茶程序、分茶和斗茶技艺、茶具形制和系列 等做了历史比较;对宋代贡茶和赐茶的政治意蕴、茶 与中外文化交流、宋人茶观念、宋代茶书、茶与宋代诗词书画等都进行了细致的考辨和剖析。全书详参古 今成果,以宋代为范围又不囿于宋代,对不少茶文化 现象,都有纵贯古今的论述。
14 《宋代民俗与诗歌研究》
内容简介
宋代科举制度的发展促进了庶族地主阶层的兴起,百姓的地位悄然改变,进入“平民发展” 的时代。普通百姓的民俗生活日益受到广泛关注,民俗诗歌兴盛于宋成为一个突出的文学现象。而在古代文学研究中,文学与民俗的交叉则是一个具有诱人发展空间的研究视角。民俗学研究者往往用民俗学的眼光去观照诗歌中呈现出的民俗事象,民俗观念等。本书不同于这类研究方式,而是以文学为本位,研究宋代民俗诗歌自身的特点以及宋代诗人自己如何以所见所闻的民俗作为诗歌的重点反映对象,并分析宋代民俗诗歌中呈现出的诗人自身对于民俗的主动观照。重点聚焦南宋,观照在南宋诗歌嬗变的重要时期,诗人的世俗化心态、对民俗的强烈关注如何影响了诗歌题材、审美与诗风变化。
15 《朝堂之外:北宋东京士人交游》
内容简介
本书以北宋东京的具体时空为依托,立足于朝堂之外,探讨士人社会中形形色色的交游活动及其与都市空间的互动。本书围绕地方士人融入东京社会这一主线,选择拜谒、走访、宴饮、雅集、送别等五种最有代表性的交游,并联系这些活动所依存的朝廷制度、社会习俗等历史背景,分析各种人际关系的生成与维系。本书的讨论虽也涉及名公巨卿、达官显贵,但研究角度则是从宏大叙事到日常取向的转变,重点关注士人群体在朝堂之外的那些以往不被重视的生活内容,以期对士人的生存状态以及士人社会的诸多现象获得更为丰富、立体而深刻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