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为什么是鼻祖,孔子是怎么发展起来的

首页 > 书籍文档 > 作者:YD1662023-05-01 02:03:45

孔子母亲去世后,他守孝期满,于是决定要娶妻生子。在古代,十八九岁才结婚,已经算是比较晚婚了。孔子虽然出身是士,但是却没有土地、住在贫民区,十分穷苦。当时人们的择偶标准,对于男子来说,首先要门当户对,然后要高大威猛、再次是人品稳重,父母健在、家有余财。孔子本身的身份是士,虽然家里贫穷,但是如果要娶一个平民子女是不难的。

但孔子从小生活的很艰辛,他不喜欢自己的下一代也受这些苦,所以想娶一个士族之女。孔子身在鲁国,由于家中无所持,他想在鲁国娶一个士女,就比较困难了。于是退而求其次,孔子选择了找一个宋国媳妇的路。

当时宋国战乱不止,人民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所以宋国士族的女儿一般都愿意嫁到邻国,比如齐国、卫国那样商业相对发达的国家,当然,鲁国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于是孔子的哥哥孟皮就为他选了一户宋国的衰落士族 ,并且下了聘礼。第二年,19岁的孔子就坐着马车,带着迎亲队伍去宋国赢娶新娘亓官氏。

结婚后第二年,孔子喜得贵子。鲁国国君送来鱼做礼物,于是孔子为儿子起名字孔鲤。几年后,孔子又喜得千金,由于当时国力紧张,国军指派人送来了一只麻雀,于是孔子又给女儿取名“孔雀”

亓官氏生性温和,贤德淑良,对丈夫和孩子都照顾有佳,孔子结婚后开始从事账目管理、牧业的小职位,家中也算收入稳定。后孔子被派去 各地考察,并且以儒家学术带头人的身份开班讲学,招揽了大批的学生,向每个学生每人收取十条腊肉干不等的学费,孔子的生活也算是过的殷实。

但是这样的时光并未持续太久。由于鲁国国军在三恒斗争中失利,不得不离开本国,避难到齐国。于是孔子作为旧臣,决定一同前往。从此夫妻一别就是5年,长期捉襟见肘、入不敷出的生活最容易养成女人愤激偏执的性格,长期的离别也容易造成互相之间的隔膜与不信任。孔子一直混得不如意,妻子孩子的生活可想而知。此所谓“贫贱夫妻百事哀”。

5年后,孔子再次回到鲁国,孔子已经不再做官,以开办私塾为生,远近收弟子有3000人之多。

但这样的安稳日子没过多久,孔子又开始了长达14年周游列国的生活。在孔子临行前,他已经年近53岁,妻子也53岁。孔子一心志在天下,他不顾妻子的一再劝阻,临行前发出“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的感叹。等到孔子漂泊在外14年,68岁再回到鲁国踏入阔别已久的家门时,妻子已久去世1年多,他只能望着妻子坟墓哭泣。

~ 4 ~周游列国

孔子为什么是鼻祖,孔子是怎么发展起来的(9)

周游列国的原因

孔子之所以离开鲁国,主要有几个原因。

第一件事是鲁国国军,收了齐国送来的80名娇艳的舞女,孔子认为这些舞女将会腐蚀国军,鲁国政治将不再清明,自己的理想也不能推行,所以想要离去。

第二件事是孔子感受到了鲁国国君对自己的不屑态度。鲁国按照国制,祭天时要用膰肉,然后祭祀后把它分给大臣们。孔子在出走周游列国前,弟子们劝他等几天,如果膰肉送来,说明国君还是器重他的。孔子为此等了三日,但未见人送来膰肉,才决定离开。

第三件事是孔子主张的堕毁三都事件的失败。孔子在鲁国为官当政时期,为了维护君主的利益,大肆展开削弱大夫势力的“堕三都”活动。周朝开始,为了防止贵族诸侯造访,规定贵族诸侯的城墙不能超过18尺。但在鲁国中,有三位国相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的家中城墙都违反了规定。孔子对三位国相宣称三家的家臣分别占据三地,城池大,势力大,严重威胁到三家的利益。于是在三位国相的支持下先派人拆除了叔孙氏的郈城,又对季孙氏的费城攻击,但是早到了强烈抵抗,勉强拆除。到了要拆孟孙氏的郕城时,三位国相意识到孔子意图并非维护自家利益,而要削弱他们的势力,最终联合起来,在鲁君面前进谗言,让孔子失去了立足之地。

在诸多因素的促成之下,为了一展自己的仁政德治的治国理想,孔子带着自己的弟子们开始到鲁国以外的地方另寻出路。

周游列国趣谈

【卫国】

孔子离开鲁国后去的第一个国家是卫国。因为受到当时交通方式的限制,孔子年事已高,只能坐马车,而其弟子只能步行。卫国是距离鲁国最近的国家,所以成为了他们周游的第一站。当时的卫国人口众多,生活相对富裕、政治环境也安定。孔子对当时的卫国公子荆评价很高,认为他是乱世下浊水中的一股清流,不追求物质享受,知足常乐、保持了自身心境的恬淡安然。

孔子在卫国共呆了10个月,初见卫灵公时,有谈及他在鲁国的俸禄官位,但是卫灵公并无继续让孔子在本国为官的意向。而卫灵公在和孔子聊天过程中,高谈阔论的都是如何使自己的国家更强大,孔子觉得卫灵公口气虽大,但却年事已高斗志不足,所以只能言谈之间应付一下,并未做下一步打算。

在卫国期间,孔子结交了很多贤者,知道发生公叔戌叛逃事件。孔子遭到了卫灵公的猜疑,才决定离开,南下去了陈国。

【郑国】

孔子和弟子流落郑国时,孔子自己走丢了,独自在大街上寻找他的学生,恰被一名隐者看见,但他默然不语,直到孔子的学生子贡走了过来,跟这位隐者打听道:您见过我的老师吗?隐者答道:你说的这个人,好像就在那边,狼狈不堪,很像一条狗。在鲁国备受学生敬仰的老师,今日却落得这等地步,被一个无名老叟奚落,子贡感到很恼怒,但孔子却反而哈哈大笑,说:我虽然外貌不似狗,但现在这种状态和处境,跟丧家之犬也差不多啦!这便是孔子,危难落魄之时,方才能见到他的涵养与胸怀。

【齐国】

孔子到齐国,当时的齐国君王齐景公很看重孔子。就在孔子踌躇满志准备在齐国大展手脚时,却受到当时齐国国相晏子的阻拦。不知出于何种考虑,孔子到齐国后,一直没有去拜访名重齐国的国相晏子。

关于孔子与晏子产生嫌隙的具体原因,《晏子春秋》中提到,一天,齐景公在召见孔子时问:“你到齐国来怎么不去拜访我的国相晏子呢?”孔子回答说:“自己不愿意见晏子的原因是晏子到现在已先后侍奉了三代国君,并且他对每一个国君都很顺从。言下之意是怀疑晏子这个人不坚持原则,在侍奉国君和为政时有曲意逢迎国君之嫌,是一个不能坚持真理和没有主见的人。”这话传到晏子耳朵里,晏子反驳说:“婴则齐之世民也,不维其行,不识其过,不能自立也。”孔子得知晏子的这些言论后,知道自己评价晏子的言论有失检点,赶紧说了些称赞晏子的话:“救民百姓而不夸,行补三君而不有,晏子果君子也。”并告诫跟随他身边的弟子们说:“小子识之,晏子以一心事百君者也。”就是说,晚生小辈们你们一定记着,晏婴老前辈是世上少有的坚持自己做人信念可以侍奉多位君主的人。然而这番话并没有改变晏子对他的不良印象,最终孔子也只能选择离开。

【楚国】

孔子到楚国,和之前的待遇类似,很受楚王敬重,昭王打算封地给孔子,怎奈为令尹子西劝阻,子西向楚王说:“孔子乃当世圣人,门下又人才济济,接受封地后,必代楚为君。”楚王听信谗言,转变了对孔子的看法,也不再提封地之事。孔子见状,只能离开出国。

【陈国】

孔子到陈国,受到陈惠公的礼遇,在陈国一呆就是三年。然而当时晋国和楚国争强,波及到陈国,后来吴国也来侵犯陈国,孔子觉得在陈国这样一个弱国得不到什么发展,于是与弟子们再到卫国。

周游列国的收获

孔子周游列国,推行仁政,但是最终都以失败告终,并未受到君王重用。这一过程中,他饱受了诋毁、谗言、羞辱、讥笑和奚落。甚至是他的弟子们也怀疑,孔子的思想是否能有所作为。可以说,就当时而言,孔子的这段旅程,是一次失败的尝试。

当然,他的思想不受重用的根本原因,还是与当时春秋时期的社会大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的。春秋时期、礼乐崩坏,社会处于大动荡时期,诸侯都在为争夺地盘而战斗,没有人会想长远,更没人会相信所谓的仁义礼智信。大国妄想称霸、小国在避免挨打,但凡一个清醒的、有思想的君主,都知道不能和敌人谈仁义,那无异于送羊入虎口。所以孔子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推行仁者爱人,变成了一个空想、一句空话,解决不了眼前人们所面临的问题,只能成为一个理想。

但孔子14年带着弟子们周游列国并非毫无意义。

首先,通过周游列国,孔子的儒家思想得到了完善,通过对各国民情的走访了解,孔子看到了劳苦大众的民间疾苦,这也使孔子的思维模式从最初的推行利益,逐渐转变为晚年的重视推行仁义。

另外,孔子在周游列国的过程中,也收到更多的弟子,并通过和他们的交谈,丰富了自己的思想。这个将思想的种子散播的过程,不仅提高了他个人的威望和知名度,更加为儒家思想体系的行程奠定了基础,随着孔子名扬各国,他已被奉为惊醒世人的木铎。

~ 5 ~《论语》

孔子为什么是鼻祖,孔子是怎么发展起来的(10)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生活中很容易遇到这样的人,说话很好听,很讨人喜欢,对谁都是满脸堆笑,但是很虚伪、很假,不是发自真心的,这样的人很少是为人厚道的,要敬而远之。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一个君子,不会太在意饮食的好坏、居住环境的安逸与否,而是在提高自身修养上下功夫,做事敏捷,言语谨慎,跟品行高尚的人学习 ,努力改正自身的错误和缺点,这样做才可以算是好学的人。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人能做到贫穷而不谄媚,富贵却不骄傲,已经是难能可贵了,但孔子认为这样还不够。安贫乐道,知足常乐;富贵却谦逊好礼,这样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孔子认为孝道的关键是态度,一定要恭敬顺从。如果只是给父母点钱,能养活父母就行了,那和养狗养马又有什么区别呢?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做人行事光明磊落,大公无私,不会私底下与人勾结,谋取私利;小人则相反,臭味相投,喜欢互相勾结,只顾个人利益,却不会顾及道德大义。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自己家的坟头不拜,却去祭奠别人家的祖先,自己的父母都不尊重,却尊敬讨好别人的父母,这就是谄媚,一定是别有所图。见了符合正义大道的事却不做,是缺乏勇气。尤其在今天的社会,能够见义勇为者更是显得弥足珍贵。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生活中很多事都可以让人替代,但祭祀这事绝对不行。祭祀活动,最重要的是虔诚,必须感觉亡灵或者鬼神(无论有没有)就在眼前一样,真诚恭敬。如果自己有事去不了,那就算了,千万别让其他人代替,那样还不如不去,祭奠了也和不祭奠一样。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了新的东西,又能应用到生活实践,这确实是非常快乐的一件事,你看小孩子,大人教点什么,他学会了,就要到处跑着给人表现,长本事了,开心的不得了,这就是童心,人的本性;古人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现在人说“理解万岁”,能有个知己朋友,真的是人生一大快事;别人误会自己,错怪自己,还能不生气,不发怒,不抱怨,能做到这种修养也就算是君子了。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人,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坚定信念努力学习,终生坚持正义的道德操守。不进入危险的国家,不居住动乱的国家。天下政治清明就出来施展抱负,政治黑暗就隐居。在国家政治清明时贫困而且地位低下是耻辱的,在国家政治黑暗时富有而且位高权重是耻辱的。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言教不如身教,你自己本身做不到的事,却要求别人去做,当然没人愿意听你的;如果自己正直端正,以身作则,别人一定会敬仰你的品德修养,不用你说,别人也会向你学习。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如果光学习而不会思考,不懂的举一反三,搞明白其中的原理,那就是书呆子,到最后还是什么都不明白,越学越糊涂。所以现在的孩子教育,问题不是老师教的少,孩子学得少,而是没学明白;当然,光思考却不肯下功夫学习,那就成了不切实际的胡思乱想,即便聪明如孔子,他的学问修养,也不是天生,也是靠勤奋学习得来的。所以,学习和思考一定要结合的恰到好处,不能走极端,这样才会有所成就。

~ 6 ~评价孔子

孔子为什么是鼻祖,孔子是怎么发展起来的(11)

这是知乎上见过的,比较有趣的评价。

你从来没发过一条微博,可是你的每一句言语都被转载无数。

你从来没有过微信账号,可是从古到今沧海桑田,你收获历朝历代粉丝无数。

你的颜值低得要命(脑袋还不是圆的),可是你的画像,被贴在这个民族最耀眼的地方。你的出身那样卑微(居然还是野合),可是你的塑像,镇守着这个民族的至高的山岗。

你从来没有写过一本书,可是写你的那些书,都已成为不容置喙的经典。

你从来没上过大学,可是你编的教材,被后人一用就是两千五百年。

你从来没学过英语,可是你的书要被译成这世上所有语言。

你从来没出过国,可是以你冠名的学府,将要遍及这地球上的一整个世界。

你活着的时候,连路人也嘲笑你,连小人也欺侮你,可是你死后,每一代的学者都要来应和你,每一代的士子都要来供奉你,每一代读书人都想要携上一束干肉,千里迢迢跪到你的门前。

你的官从来没大过曲阜市县委*,可是你让全中国的官员,在整整两千年的时光里,学习你,膜拜你,向往你,奉你为至尊的楷模与神灵。

你活着时,被君主一次又一次地拒绝,可是你死后,你让一代又一代的帝王到你陵前低头叩首,奉你为精神的领袖。万国要来朝拜你,万世要来景仰你。

~ 6 ~素一说

孔子为什么是鼻祖,孔子是怎么发展起来的(12)

上一页1234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