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表于《中国教师》2021第10期
作者简介
【袁伟】高级教师,一线教育教学工作十余年,国际教育交流工作4年,目前从事职教教研员工作,曾获得北京市职业院校青年骨干教师;丰台区教育系统先进个人、丰台区师德先进、丰台区经济技术创新标兵、丰台分院优秀党员等荣誉称号。多次参加国家级课题、主持市级课题,《 “一带一路”助推国际理解校本课程研究与实践》,获得“十三五”北京市教育学会优秀课题。
摘要:“一带一路”助推国际理解校本课程研究与实践课题研究,是文献研究理论之上的建构,是因公互访国际教育交流实践中的总结,更是在国际教育交流中落实实践的过程与延伸。以因公互访任务书为研究主线,建构国际理解校本课程体系,多学科构建国际理解校本课程内容和实施方法,最终形成有区域特色的国际理解校本课程,从而对国际理解核心素养内涵发展以及交流活动质量产生积极影响。最终为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养成国际理解素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一带一路 国际理解 校本课程
“一带一路”国家战略,需要通过不同国家之间相互交流和理解来得以实现,需要通过大力发展国际理解教育来得以推动和发展,而国际理解校本课程能够帮助不同国家青少年养成国际意识,形成世界眼光,增强合作能力。战略背景,为国际理解课程体系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更大程度丰富课程体系建设内涵,为课题研究提供可行性资源。通过“请进来”“走出去”“深交流”模式多学科建构国际理解校本课程体系,培养学生国际意识,落实国际理解核心素养。
基于国际教育交流进行研究与实践建构国际理解校本课程是新时代培养国际人才的必然趋势。
一、核心概念界定下的研究思路
“一带一路”战略是背景、是目标,国际理解是途径,是策略,而校本课程是基础,是载体。三者相互促进互相支撑,课题研究以丰台区国际教育交流开展的现状为基础,探索友好校目的地国家的文化、经济、历史、地理等知识点,通过互访交流展开对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基本精神及风俗习惯等进行学习与了解, 以国际理解教育校本课程为主线,启发学生探索有关国际理解教育提出的各种问题,引导学生到相关学科知识中寻求答案,在互访交流活动中主动求知验证,落实国际理解素养,培养国际公民,助力“一带一路”战略。
需要关注的是:
第一:通过前期和课程实施后,针对学生国际理解教育的基础知识、意识以及开放性问题的设计对学情、课程实施效果与评价进行问卷调查,形成可行性调研报告,报告既是课程形成的依据,也是课程形成后的有效检验,经过调查研究过的课程体系在理论与实施层面更具有科学性和时效性。
第二:问题不同于单纯的学科问题,而是围绕国际理解这一主题体现出综合性、基础性、选择性。课程所追求的不是教给学生一些问题的答案,而是教会学生探索问题的方法,养成关注人类命运、关心地球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公民”的素质和态度。
二、国际理解教育校本课程研究结论与对策
(一) 多层多学科建构课程体系,多环节多主题实现培养目标
“一带一路”背景下,依据不同国家、民族、地区之间的共性特色寻找切入点,通过“请进来”“走出去”“深交流”多层多学科自主构建国际理解教育校本课程体系,通过行前学习、互访交流、活动反思多环节实现国际理解教育培养目标。
国际理解校本课程是深度参与国际教育交流活动的资源库,通过戏剧课程、传统文化课程、行走博物馆、著名的企业主题课程等形式展开对不同国家、民族、地区的基本精神及风俗习惯等进行学习,引起学生对环境、社会、知识产权、科技、全球经济、世界和平等国际共有问题进行思考,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多主题实现国际理解教育培养目标。
(二)互访交流教研模式促进校本课程建设与实施
课题研究促成新的教研模式,促进课题组成员校之间学习与交流。课程形成后,利用友好校互访机会开展课程研究实践活动,成员校之间进行听评课活动,互相探讨课程开展的优势与不足,最大限度挖掘课程资源,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三)校本课程学习指导交流实践活动
课题研究在70所中抽取六所学校进行探索,交流国家主要包括美、英、荷、日、德等,实施过程中依托选修课进行基础内容学习与梳理,通过交流互访,结合主题课程深层挖掘国际理解内涵,通过不同国家风俗习惯、礼仪文化、发展历史以及艺术体育活动进行感知实践,在交流中展示国家以及学校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项目,基于课程交流互鉴,实现国际理解教育交流目的与意义。
(四)国际理解课程学习离不开其他学科课程的支撑并有着紧密的联系。
完整的国际理解教育课程一定涵盖多学科知识,帮助学生对环境、社会发展、知识产权、科技发展、全球经济乃至世界和平等问题以及国际共有重大问题的思考。唯有经过学科知识建构,结合互访交流实践的国际理解课程才能真实、有效的落实国际理解综合素养,才能基于全球视野和跨文化能力之下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保障实现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需要。
三、国际理解教育校本课程研究成果与影响
(一)核心成果——科研报告、校本课程
研究校在报告基础上依据课题总框架,结合学校情况、友好校交流程度、因公互访交流活动开展情况,多维度、深层面、有特色的对校本课程进行建构与实施,为课题最终形成科研报告提供论据,子课题科研报告从学校视角对校本课程建构体系进行论证求解,最终形成国际理解校本课程核心成果。
1、北京市丰台区第二中学的《中日文化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实践》,通过“走出去”行走课程建构体系,借助中日一衣带水的文化特点切入主题,建构《日语及日本文化概观》校本课程,了解和学习日本的语言文化,以及对中日两国的友好交流提供学识基础,在理解的基础上对本民族的文化认同起到增进作用。
2、北京市第十八中学《中美文化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实践》,在美国概况、教育、交际礼仪、旅游城市、节日、日常用语进行校本课程构建,开设校本选修课程。通过创设情境、合作与交流,探究与体验、完成任务等形式创造性地培养学生国际理解力、跨文化交际能力,落实国际理解核心素养。
3、清华大学附属中学丰台学校的《中英文化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实践》,对选择英国结为友好校开展国际教育交流进行可行性分析,开设《英国文化入门》校本课程,加深理解感知英国的风土人情和文化习俗,对于访学实效性有一定帮助。
4、北京市大成学校围绕《中外戏剧课程》主题课程分别于英、德、泰深入展开交流。为学生提供创作空间,激发参与热情和情感表达,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学会语言的灵活运用和团队合作意识。同时开设扎染、陶艺、机器人、京剧、传统美术、武术等中国特色传统文化课程。
5、北京师范大学第四附属中学《中荷项目校本课程》将品味中国作为课程主题,将“五个一”作为课程主要内容。学说一句话、学写一组字、学唱一首歌、学做一道菜、学打一套拳,以点带面发挥课程作用,赏析中对情感、意志、力量、精神追求等文化元素产生共鸣,意识到文化背后所埋藏的情感是为人类所共有的。
6、北京市丰台区职业教育中心学校《中德国际理解校本课程》立意于中德师生友好交流活动,结合专业开设传统文化国际理解系列课程:传统热菜艺术实践、非遗面塑艺术实践、汉民族传统服饰艺术欣赏、手工刺绣艺术实践、中餐面点艺术实践,通过课程指导的中德师生交流活动,展现当今中职生的精神面貌,树立文化自信,在共同沟通和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关爱、互助、包容的国际素养。
(二)课题成果影响力
1.课题研究成果促进区域教育国际化发展
丰台区作为首都北京重要城区,承载了国际交流、培养国际理解公民的重要职责与重任。在丰台区“十三五”时期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中指出要推进教育国际化发展,要深化学校国际理解教育,实施教育国际化研究课题,提升国际文化沟通能力。2015年至2017年每年有近千多名学生参与交流活动,交流国家包括美国、英国、德国、加拿大、日本、韩国、芬兰、丹麦、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十几个国家。通过国际理解校本课程实践, 使现有经费发挥最大作用,使更多的学生受益,促成学生国际理解核心素养落地,区域规划使 “一带一路”助推国际理解课程研究与实践的研究价值得以充分体现与验证。
2.项目设计促进保障交流活动,是实现国际理解教育有效途径。
通过因公互访国际教育交流项目延伸建构国际理解课程,经过几轮的研究实践见证了项目引领促进保障了国际教育交流活动的规范性、系统性和时效性,具体设计如图列出:
通过整体设计,从内涵到思路对国际教育交流活动的系统性进行项目建设;通过互访活动的具体形式、存在问题以及对策的预设实现对国际交流活动的规范性的把握;任务书提高学校、老师和学生对交流活动的重视程度,依据审核过的方案开展交流,是对多方交流利益的共同保障,使整个活动具有一定时效性。基于任务设计的访学交流,促进的中外学生在交流互动中培养合作意识,增进彼此的理解,最终实现国际理解教育目的。
3.促进中学生国际理解核心素养的落实与发展
课题校在国际理解课程指导下,有的放矢开展国际教育交流活动,使学生受益家长放心。在家长和学生交流总结感言中发现,通过课程指导的教育交流活动学生收获大,即可以通过课程没走出国门学到知识,了解国外文化习俗、民族风情,又可以通过走出国门亲身体验理解异国文化的底蕴和深远影响。在融合比中较,在比较中理解,在理解中养成自尊、自强、自觉人格意识,全面激发学生自我成长过程与强大的爱国初心。
国际理解校本课程是促进学生国际理解能力、知识获得和实践创新的重要载体。生动富有内涵课程成为从内而外启发学生、改变学生成长的强大动力。实践证明国际理解课程与国际教育交流活动有机结合是实现中学生国际理解核心素养的最佳方式。
五、反思与完善
1.课题研究与时俱进,课程建构、实施注重思政教育。弘扬传统文化,牢记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的关键问题。
2.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和的交流方式,疫情期间与友好校保持交流共享,把握教育契机,始终以创新视角结合时事材料探索国际理解教育的新问题、新知识、新内涵。
3.可持续性研究,课题校进一步完善国际理解校本课程,对交流活动进行长远规划,有效建构课程模块,开发任务式、订单式活页教材,强调学生学的主体性和主动性。
4.设置专门国际教育交流和课程实施部门,不同区域、不同学校,发挥集群优势安排共同的时间进行交流推广经验,形成常规教学研讨机制。进一步完善学校国际理解校本课程的实施全过程,包括课程内容、实施方式、反馈评价等。
六、主要参考文献
1.熊梅;李水霞;;国际理解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与设计[J];教育研究;2010年01期
2.张良才;岳松;;我国中小学开展国际理解教育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当代教育科学;2009年10期
3.崔允漷,夏雪梅;校本课程开发在中国[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年03期
审稿 | 张丽莉
编辑 | 何 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