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重要的是,写读书笔记的过程,也是倒逼我们去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过程。
我们之所以去读书,是因为想通过读书来更新自己的「观念」,获得某个方面的成长和提升。
如果对于书中内容的理解和思考没有跟上,很可能读完这本书,都不知道里面在说写什么。
写读书笔记能帮助我们更加专注于阅读,带着问题去思考,笔记写好了,书自然也读懂了。
斯科特·杨在《如何高效学习》这本书中提到过「整体性学习」。不同于过去我们的机械性记忆,整体性学习通过建立知识关联,调动大脑的多个神经元整合信息。
为什么整体性学习的作用更好?因为所有的知识都不是碎片化的,而是紧紧地抱团在一起。
通过记录读书笔记,逐渐把这些知识点与大脑中原有的知识框架建立联系,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记忆的自然也会更牢靠。
方法二:实践运用
在上篇文章中,我们提到要带着「明确目的」去读书,实际上,就是为了能够去实践运用。假如说把读书比作开车的话,你再努力,但是车里没有加“油”,没有动力车是开动不了的。
你阅读一本书的目的越明确越强烈,最终能应用到自己生活实践中的知识点越多。
这是因为你的关注点变了。在读这本书的时候你关注的是:这本书中的知识能对我生活产生什么影响?我能收获哪些知识?改进哪些思维方式呢?
实际上就是变被动为主动,从「被动」接收作者给你的知识,变成「主动」思考知识如何化为己用。
一般来说,我们阅读一本书的目的有哪些呢?
第一个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当我现实中遇到了一个具体的问题的时候,我才去找对应的书来阅读。
就比如说我现在在情感问题上有困惑,那么我就去找罗兰·米勒的《亲密关系》这本书来阅读。
「解决问题」是最实实在在的实践,不管你是在时间管理上,工作效率上,生活上遇到什么问题,前人都帮我们在书中找到了答案。
当然,这个过程也涉及到怎么去找书单、选书买书,我们下次专门写一篇文章。
第二个目的是为了「获取知识」。我们读到了很多书,比如说心理学、经济学、商业类等方面的内容,根本没法读完之后立刻就运用在现实生活中。
但是通过阅读这些虚构类的书籍,我们充实了自己的知识体系,训练了思维方式,这些知识储备是未来你能够调用去提升自己或者是解决问题的。
就比如我现在在写这篇读书方法的文章,是因为我看完一本书,就立刻学到了这些读书和笔记笔记的方法吗?
并不是在这篇文章中我调用了学习方法,记忆方法,心理学等各个领域的知识,这些都是我过去的日积月累,所以在我遇到“读完的*不住”这个问题的时候,能够用更好的思路去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