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为什么写藤野先生,藤野先生作者为什么离开东京

首页 > 书籍文档 > 作者:YD1662023-05-26 20:11:11

而且一到晚上,这些大清留学生们却把“地板咚咚咚地响得震天”,学习跳舞倒成了第一要务,着实让人寒心不已,幸而鲁迅先生没有这样做。然而“中国人是东亚病夫”就这样被无声的表现了出来,这种印象在日本人心中深深打下烙印。

正因为如此,鲁迅先生在文中所写到围观日俄战争电影,中国学生却在麻木地喝彩!

这才是触及到鲁迅内心深处的痛苦,一个国家的民众都堕落成这样,这个国家哪会有希望呢?

要知道这场战争,对于中国人而言,可不是一件光彩的事情,日俄两个国家为了争中国的领土,大打出手,遭受战争痛苦的是中国人民,根据正常人的思维,中国民众应该对这场战争感到痛心疾首才是,可事实上呢?竟然还在围观,好像这件与自己没有一丁点关系。

也导致了《讲义》之事,其实是一件很不起眼的事情,在那些视中国人为落后民族的日本群体,认为中国学生就不可能 取得好的成绩,哪怕是中等成绩,为什么?原因很简单,从大清留学生的表现就可以看出结果,所以才借用托尔斯泰新近引用过的“你改悔罢!”表示对鲁迅所取得成绩的怀疑和偏见。本来还没有愈合的伤口,被撒上了一把盐。

作者为什么写藤野先生,藤野先生作者为什么离开东京(5)

而鲁迅先生却对这件事表示了正面的看法,十年之后鲁迅这样写道:

“中国当时是弱国,理所当然中国学生是低能儿,只要分数在能及格,就会被人怀疑不是自己的能力了,这也无能责怪这些日本人的疑惑。基于大多数大清留学生的表现,不要说别人,就连自己也无法理解和接受。正所谓:“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而对日本留学生的凌辱,鲁迅先生倒也没耿耿于怀,相反他认,日本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国家,虽然历史没有出现过伟人与自己的文明,却比僵化的破落户的中国更有生存的希望,之所以使日本能有今日,因为旧事物很少,执著也就不深,时势一移,不受条条框框的约束,极易蜕变,在任何时候,都更适合于生存。不同于幸存的古国,因为固有而陈旧的文明,使得一切变得僵化。当时中国倘不彻底地进行改革,运命可能还不如日本长久。自己不争气,也怪不得别人轻视,这也是导致鲁迅先生为什么产生反对传统文化的原因所在。

反而让鲁迅先生此刻已经感受到:“如果想上没有转变过来,即使有强壮的体魄,也无法从根本上挽救中国”。相比那些醉生梦死的大清留学生,藤野这位日本老师就显得难能可贵了。

作者为什么写藤野先生,藤野先生作者为什么离开东京(6)

鲁迅与藤野先生

小学在读到:“大概是物以稀为贵吧......”,很不理解在这段插述了“胶菜”、“龙舌兰”以及仙台的中国留学生少、住客店蚊子多等等状况。似乎与本文要表在主题没有多大关系,后一想,写这一段其实是有目的。

尽管大数日本群体因为当时中国的落后,而鄙视中国人,但还是有一部分日本人会抛除这种偏见,对中国人是存在一些善意的,藤野先生就其中之一。

作者为什么写藤野先生,藤野先生作者为什么离开东京(7)

藤野先生代表另类对中国抱有同情心理的群体,他们对中国文化还是存在尊敬和神秘感。鲁迅先生在文章里并没有直接描写出来,只是通过片言片语就读者直接感受到了。

藤野在进解剖学时介绍过:“起初有几本是线装的;还有翻刻中国译本的,日本的翻译和研究新的医学,并不比中国早。”这是真的,中国确实很早就翻译了西方的解剖学著作,只是后来中断了,让日本超越了,所以鲁迅在这里其实是有感慨的。不仅是解剖学,其他学科也是如此,在明代的时候,中国就开始接受西洋的科学,比如徐光启与意大利人利玛窦合力翻译的《几何原本》。

而年轻的鲁迅因勤奋好学也得到了藤野先生的厚爱,包括对《讲义》的批注,详细到对血管的位置,都是本着一丝不苟的学术精神,对鲁迅有着相当大的触动。

作者为什么写藤野先生,藤野先生作者为什么离开东京(8)

上一页1234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