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比喻
(一)比喻分类
1.明喻(本体、喻体、比喻词俱全,比喻词为“像”“似”“仿佛”等)
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暗喻 (本体、喻体、比喻词俱全,比喻词为“是”“成了”“变成”等)
如: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3.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比喻词不出现)
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4.博喻(几个比喻连用)
如: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二)比喻课本举例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借喻)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借喻)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明喻)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明喻)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借喻)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借喻)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借喻)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借喻)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暗喻)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借喻)
(三)比喻的表达效果
1.突出事物特征,化深奥为浅显,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繁冗为简洁。
2.给读者联想和想象,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
3.文采斐然,更有感染力。
二、比拟
(一)比拟分类
1.拟人:将物比作人。
如: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2.拟物:将人比作物,或将此物比作彼物。
如:却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将抽象的愁拟作具体的有重量的物)
(二)比拟和比喻的区别
1.比喻是将本体比作喻体,本体和喻体有相似性。比拟是拿拟体的特征强加于本体,本体和拟体没有相似性。
2.比喻一般有本体、喻体、比喻词,至少有喻体,且暗含本体。比拟只有本体,没有确定的拟体。
如: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比喻)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比拟)
(三)比拟课本举例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四)比拟的表达效果
1.使描写的对象更生动形象、特征鲜明。
2.使读者感受到作者的强烈情感,更容易产生共鸣,更有感染力。
三、夸张
(一)夸张分类
1.普通夸张
(1)扩大夸张
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2)缩小夸张
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2.超前夸张
如: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
(二)夸张课本举例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三)夸张的表达效果
1.用言过其实的方法,突出事物的本质,使表达幽默,增强表达效果。
2.能引起读者丰富的想象和强烈共鸣。
3.或加强作者的某种感情,强调语气,烘托气氛。
4.有的夸张可以加强所说的话的力量,使语言更为雄辩。
四、借代
(一)借代分类
1.用特征代本体。
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用“朱门”代替显贵之家。
2.用部分代整体。
如: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以帆船的突出部分“帆”代整个船。
3.用材料代本体。
如:五十年间万事空,懒将白发对青铜。(陆游《枕上口占三首其三》)以“青铜”来代指镜子。
4.用具体代抽象。
如: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文天祥《过零丁洋》)这里是用古代兵器“干戈”来代指战争。
5.以专名代通名。
如:梅雪争春未肯降,*人阁笔费评章。(卢钺《雪梅》)"*”本指《离*》,此处作了“诗”的通称。
6.以物代处所。
如: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何处不青山。(*《七绝》)这里的“桑梓”是以在农村常见的树代指家乡。
7.以官职代人。
如: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白居易《琵琶行》)以“司马”代白居易,因白居易曾任九江郡司马。
8.以民族代人。
如: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王昌龄《从军行》)句中的“吐谷浑”是古代少数民族,在今甘肃、青海一带,这里用民族名称来代指吐谷浑族的首领。
9.以汉代唐。
如: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杜甫《兵车行》)这里的“武皇”本来指汉武帝,但在此句中是暗指唐玄宗
(二)借代课本举例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总角”代年少的时候)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蛾眉”喻指美好的品德)
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绳墨”代准则)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管弦”代音乐)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眉”代头)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鞍马”代客人)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雕栏玉砌”代旧日宫殿)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樯橹”代战船)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金戈铁马”代精锐的部队)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沾巾”代哭泣)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雁”代书信)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龙标”以官职代王昌龄)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汗青”代史书)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落红”代落花)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以“绿”代叶,以“红”代花)
五、双关
(一)双关分类
1.谐音双关
竹枝词二首(其一)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2.语意双关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二)双关的表达效果
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
六、对偶
(一)对偶分类
1.正对——意义相近,互为补充。
如: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2.反对——意义相反,互相映照。
如: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3.串对——意义相承,有承接、因果、假设等等关系。
如: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二)对偶的表达效果
1.结构对称,形式整齐;
2.节奏鲜明,音节和谐,琅琅上口;
3.高度概括,凝炼集中,富有表现力。
七、叠字
(一)叠字举例
1.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刘希夷《白头吟》)
2.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李清照 《声声慢》)
3.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4.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白居易《琵琶行》
5.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晏殊《寓意》)
6.淡淡著烟浓著月,深深笼水浅笼沙。(白玉蟾《早春》)
7.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度过《曲江》)
(二)叠字的表达效果
①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
②能使诗歌所描写的自然景物或人物特征更生动形象。
八、反复
(一)反复课本举例
1.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行路难》李白)
2.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长相思∙汴水流》白居易)
3.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丑奴儿》辛弃疾)
4.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夜雨寄北》李商隐)
(二)反复的表达效果
1.回环往复,一唱三叹,音节和谐,朗朗上口有韵律美。
2.突出语意,强调情感,形成气势,感情表达曲折绵密。
九、设问
(一)设问课本举例
1.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双调·蟾宫曲·怀古》阿鲁威)
2.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青玉案》贺铸)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李煜)
3.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饮酒》陶渊明)
4.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次北固山下》王湾)
(二)设问的表达效果
①能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②开篇设问,引出问题,带动全篇。
③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构紧凑。
④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十、反问
(一)反问课本举例
1.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
2.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浣溪沙》晏殊)
3.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凉州词》王翰)
(二)反问的表达效果
①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增强气势,表达强烈的感情;
②发人深思、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
十一、互文
(一)互文课本举例
1.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琵琶行》白居易)
2.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泊秦淮》杜牧)
3.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渔家傲》范仲淹)
4.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
5.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木兰诗》)
6.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出塞》王昌龄)
(二)互文的表达效果
渲染诗歌的气氛,使诗句整齐、对仗。
十二、通感
(一)通感分类
1.以视觉写听觉
高适《塞上听吹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山关。”诗人将听觉形象的笛声转化为视觉形象的梅花,似乎展现出笛声吹开朵朵梅花的边塞月夜的奇丽景色,使人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作品所提供的意象世界的美。
2.以嗅觉写视觉
林逋《山园小梅》:“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香有浓淡之分,而无阴暗之别。“暗香”,视觉的明暗可以沟通嗅觉的浓淡。“暗香”其实是一种淡淡的香气,是用来形容梅花香气的清淡。
3.以听觉写视觉
宋祁《玉楼春》“红杏枝头春意闹”,以诉诸听觉的“闹”字,描绘了春天花之繁盛。
4.以触觉写视觉
杜牡《秋夕》:“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以触觉之凉写夜色之黑。
5.以触觉写听觉
白居易《琵琶行》“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滩。水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滑”和“冷涩”是触觉,即听觉向触觉的转换。
(二)通感的表达效果
通感技巧的运用,能突破语言的局限,丰富表情达意的审美情趣,起到增强文采的艺术效果。
十三、顶针
(一)顶针课本举例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二)顶针的表达效果
具有回环跌宕的旋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