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发三千丈哪句采用了修辞的手法,白发3000丈是什么的修辞方法

首页 > 书籍文档 > 作者:YD1662023-06-05 11:14:06

众所周知,李白是唐诗的代表人物,有着“诗仙”的美誉,对后世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然而很多人刚刚开始接触李白的作品时,却总是为其中的一些诗句所不理解。如桃花潭水怎么会深千尺呢?庐山瀑布又怎么会直下三千尺呢?其实这主要涉及到一个修辞手法:夸张。即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的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夸大的修辞方式。

白发三千丈哪句采用了修辞的手法,白发3000丈是什么的修辞方法(1)

但需要注意的是,人们称赞李白的夸张艺术,还源于它并不都是虚写,反而是具有客观基础的,在现实生活中有一定根据的。本文就让我们通过李白的一句“白发三千丈”,来探讨一下夸张艺术的无穷魅力。相信很多人刚读到这句诗的时候,不免都有一个疑问,人的白发怎么会有三千丈呢?显然以平常的思维对待,这是不合情理的。

那么李白为何一定要用三千丈呢?这就需要我们结合夸张这一修辞手法,以及它的下句“缘愁似个长”一起来看了。即白发之所以是三千丈,是因为白发因愁而生,因愁而长。三千丈的白发,就意味着内心愁绪的无限长。如此一来,便很好理解了。“白发三千丈”,不仅可以启发读者对于愁绪的想象力,还能加强愁绪带给人的力量。

白发三千丈哪句采用了修辞的手法,白发3000丈是什么的修辞方法(2)

而说到李白的愁绪,自然离不开他忧国伤时和身世悲凉之叹。“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出自李白的五言诗《秋浦歌·十五》,写于唐玄宗天宝年间,李白再游秋浦(今安徽贵池西)时。当时虽然距离李白因受谗遭疏离开长安已经过去了十年,但是其心中的忧国伤时和身世悲凉之叹却没有改变。于是便有了下面这首诗《秋浦歌·十五》: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白发三千丈哪句采用了修辞的手法,白发3000丈是什么的修辞方法(3)

首先,诗的前两句“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是夸张修辞手法的运用。即我的白发长达三千丈,全是因为内心愁绪才长得这样长。正如前面所说,单看“白发三千丈”这一句,真叫人无法理解。但是读到下句“缘愁似个长”,显然就茅塞顿开、豁然明白了。并且发人深思,李白心中该有多么深重的愁思,才会写出这样的诗句啊。

白发三千丈哪句采用了修辞的手法,白发3000丈是什么的修辞方法(4)

其实诗中写愁的取譬很多,杜甫有“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李颀有“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到了后世更有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清照“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等。无一不彰显了诗人的气魄和笔力。所以当人们理解了个中缘由后,便深感“白发三千丈”中三千丈的精妙绝伦。

白发三千丈哪句采用了修辞的手法,白发3000丈是什么的修辞方法(5)

然后,诗的后两句“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即不知眼前的明镜之中,是何处的秋霜落在了我的头上?这两句诗也是前两句诗的内容补充,我们都知道人的头上有白发以及白发的长短,都是需要照镜子才能得知。也就是说,因为“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才有了“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的深沉感慨。至于李白不知“何处得秋霜?”,则是抒写了他愁肠百结,却难以自解的苦衷。

白发三千丈哪句采用了修辞的手法,白发3000丈是什么的修辞方法(6)

纵观李白的这首《秋浦歌·十五》,其忧国伤时和身世悲凉之叹,又离不开他“大鹏一日同风起,摇直上九万里”的远大抱负,即《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中所说的“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但李白写下“白发三千丈”的时候,已经五十多岁了,仍然壮志未酬,自然使得天下后世识其悲愤,将这句诗作为奇想奇句传诵千古了。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