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只为稻粱谋出自哪里,看庭前花开花落宠辱不惊出自哪里

首页 > 书籍文档 > 作者:YD1662023-06-26 02:52:06

大门楼为青瓦建筑,有兽头、滴水檐等,为现代人所建。门楹中书“先儒徐子祠”。据说,此处原有明代御赐匾额一幅,现已遗失。院内有石碑两筒,一为1960年立的重修明碑记。祠堂外屋角有处序“徐氏谱碑”,一为2000年东徐村集体重修祠堂碑记。祠堂外屋角有“处士徐公辟祠”的断碑两块。祠堂窗前有石狮两尊,石香炉一鼎,皆为后人购置。祠堂三楹,原有墓冢,面阔7.8米,进深5.6米,高6米,硬山式顶。祠堂内原有徐辟塑像,现已毁,有后人重刻的徐辟石像和供奉的神位,村里逢年过节和红白事时到此烧香拜祭。据说,祠院内原有石碑多块,400年树龄的古柏4株,现均已毁。

读书只为稻粱谋出自哪里,看庭前花开花落宠辱不惊出自哪里(17)

祭祀

据从香城迁大黄村的徐德义老人讲:大黄村有一石碑,碑上记载着大黄徐姓这一支的来历和徐辟祠建造的来由。经过辨认《建修先贤徐辟祠堂碑记》可知以下文字:“先生孟子高地也,名流圣贤籍有功儒学,爵封仙源伯。元渐七世家故礼隆祖典,配享亚圣。凡属苗裔,皆世修庙祀以笃水源木本之意。绎之左徐家桃园,素有徐家祠堂载在邹志,其来久矣。越汉唐,梨宋元,世系未详,至大明永乐四年(1406),户部侍郎徐民瞻,奉御祭归葬,既后祀焉。七世至徐大河俱有牌位可考,其子徐文章自桃园迁居大黄村,又九世徐应溪与弟东溪家资殷宝,因立祠堂以妥先灵,输祭田以崇祀典是用。”

康熙五十四年(1715)《邹县志·祠庙志》(卷一)记载:“徐辟祠在中桃园村,奉祀生徐之鹤。于康熙五十二年(1713)重修。” 鲁南《徐氏族谱》中,有对徐韨公的记载:“大宋进士,徐韨,子,玉斋公,生于公元一零三四年,享年八十六岁。在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修建家祠,嗣续徐氏宗亲,世系留有碑名。”

5、徐辟的言行

留存今世的徐辟的言行记载不多,主要集中在《孟子》一书中。《孟子·离娄下》有“声闻过情君子耻之”的记载;《孟子·滕文公上》有“墨者夷之”的记载;《朱子语类·卷十一·三十》有《朱子》注解。另外,《孟子外书·性善辨》也有零星记载。

声闻过情君子耻之

【原文】

徐子曰:“仲尼亟称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

孟子曰:“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苟为无本;七八月之间雨集,沟浍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选自《孟子·离娄下》)

孟子一方面祖述仲尼之意,阐发水的特性;另一方面用水比拟人的道德品质,强调务本求实,反对一个人的名誉声望与自己的实际情况不符。要求大家像水一样,有永不枯竭的安身立命之本,不断进取,自强不息。联系上文可知,不符合实际的名声,是无本无源的,是虚假的,很快就会像无本的水一样干涸、消失。也就是说,君子是注重有本有源,追求名副其实,绝不弄虚作假的。反过来看,弄虚作假的一定不是君子,大多可能是小人。

阅读此文,首先要从整体上把握结构层次,这段文字虽然很短,但层次很清晰。先是提出问题“何取于水也”,接着回答问题,说明应该向水学习什么。最后联系到人,指出君子应该怎么做。其次要分析重点部分的层次。重点部分就是回答问题的部分。孟子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先从正面阐述,后从反面强调,来表明观点。第三,要把握关键词句。这一段中“有本者如是” 和“苟为无本”是关键句,既显示是正反论证,又强调突出了一个字“本”,孟子说“是之取也”,就是指“取”“有本”。

那么“有本”的具体含义是什么呢?这就要分析“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这个句子了。这个句子有两层,一层是说“源泉”的情况,一层是说水流的情况。“源泉” 必须滚滚不断,水流必须“盈科而进”。也就是说,水向我们启示的是:源泉不断;循序渐进。

墨者夷之

【原文】

墨者夷之,因徐辟而求见孟子。孟子曰:“吾固愿见,今吾尚病,病愈,我且往见。”夷子不来。

他日又求见孟子。孟子曰:“吾今则可以见矣。不直则道不见,我且直之。吾闻夷子墨者,墨之治丧也,以薄为其道也。夷子思以易天下,岂以为非是而不贵也?然而夷子葬其亲厚,则是以所贱事亲也。”

徐子以告夷子。

夷子曰:“儒者之道,古之人‘若保赤子’,此言何谓也?之则以为爱无差等,施由亲始。”

徐子以告孟子。

孟子曰:“夫夷子信以为人之亲其兄之子为若亲其邻之赤子乎?彼有取尔也。赤子匍匐将入井,非赤子之罪也。且天之生物也使之一本,而夷子二本故也。盖上世尝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举而委之于壑。他日过之,狐狸食之,蝇蚋姑嘬之。其颡有泚,睨而不视。夫泚也,非为人泚,中心达于面目。盖归反虆梩而掩之,掩之诚是也。则孝子仁人之掩其亲,亦必有道矣。” 徐子以告夷子。夷子怃然为间曰:“命之矣。”(选自《孟子·滕文公上》)

墨子是中国战国初期思想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在政治上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等主张。“兼以易别”是他的社会政治思想的核心,“非攻”是其具体行动纲领。他认为只要大家“兼相爱,交相利”,社会上就没有强凌弱、贵傲贱、智诈愚和各国之间互相攻伐的现象了。他对统治者发动战争带来的祸害以及平常礼俗上的奢侈佚乐,都进行了尖锐的揭露和批判。在用人原则上,墨子主张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主张“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他还主张从天子、诸侯国君到各级正长,都要“选择天下之贤可者”来充当;而人民则要服从君上,做到“一同天下之义”。这些主张反映了小生产者要求参与政权的愿望,在客观上也起了维护封建统治的作用。墨子的“节葬”是对当时各诸侯国厚葬的反对,他认为这种厚葬的风俗是极大的浪费,因此而提出节葬短丧的主张。这一点与孔子不厚葬伯鱼和颜渊是相同的,然而夷子则厚葬其亲,这就说明在夷子的思想中,人与人之间还是有差别的,这与墨子的“爱无差等”是相悖的。虽然夷子对此进行了辩解,“我也认为爱是没有差别等级的,只是施行的时候由亲人开始。” 但他的这个辩解却承认了人与人之间的爱就是有差别等级的。因此孟子说:“那是有取舍的。”这个取舍,也就是万事万物都有差别等级的意思,也就是要选择最佳行为方式的意思。正因为有差别等级,人们在行为时才会有所取舍。因为一个人只能由他的父母生育教养,而不能由很多人来生育教养,因此他在对待父母时,肯定会与对待其他的父母有所不同。夷子一方面大谈墨家的 “兼相爱”,一方面又说“施由亲始”,这就是有了两个根本。这就是说,既要鼓吹“爱无差等”,又要承认有差别等级,这显然就是矛盾的了!

夷子之举出“赤子”之例,那是他根本没有弄懂“古之人若保赤子”的根本含义。古代帝王爱护人民百姓,尤如爱护天真无邪的儿童,那是一种普遍性的关爱,是一视同仁的,然而在对待具体的某事某人上,还是有差别、有取舍的。所以孟子在回答他时,亦举了赤子之例,百姓尤如赤子,其“匍匐将入井”,乃是比喻其无知而犯法,作为百姓的父母官,能愿意自己的百姓都无知而犯法吗?所以这是“非赤子之罪也”。这种对老百姓,对一个社会整体性的关爱,并不是泛爱、乱爱,其间是有差别等级的。

因此,夷子听完孟子的话后,怅然若失,最后承认这是“命之矣。”对于这个“命”字,这两千多年来,都把它说成是迷信的“宿命论”,其实它的本意并不是后来的儒学家们所说的“天命论”和“宿命论”,而是孟子根据周文王、老子、孔子等人所揭示的“天”的运行变化规律而认识到的未知的宇宙现象及世间万事万物发展的规律。当人事、物理、历史的命运、时间和空间加起来,形成一股力量的时候,成为规律的时候,人们称它为命。现代我们称它为“时代的趋势”之意。只是后来的人误解并歪曲了“命”的本义,将它看成是迷信意义上的天命论、宿命论了。夷子在这里所说的“命”,也就是承认这宇宙世间万事万物都有差别等级的规律之意,而不是朱熹《集注》所言:“命,犹教也。言孟子已教我矣”之意,更不应牵强附会地解释为“同‘名’,引申为‘明’。”古时没有“规律”二字,古人在表达这个意思时,就命名为“命”,这是读古文时一定要弄清楚的。望文生义是文化研究的大忌,因为文化的字面含义常常同它作为行为指令的实践含义相去甚远。

三、结 语

香城镇拥有两位圣人的弟子,一是孔子的弟子子张;一是孟子的弟子徐辟。人文资源优势独特,应做好传承的大文章。

子张一生追随孔子,潜心研究儒学,主张“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明确反对“执德不弘,信道不笃”, “言不忠信,行不笃敬”的人和事。他为人博爱容众,交友颇广,认为君子应该“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其笃守信念、博爱、尊贤、容众的特点,是后学对子张的普遍认识,其思想观念对后世有着极大的影响。如治国理政以及从政的道理;怎样参与政事治理社会,如何做官以及怎样做官为民;怎样才能明事理、辨是非、求公正;怎样做学问,学问才能修养到家;如何做人,如何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等。他主张提高品德要以忠诚信实为宗旨。要做到五种品德:庄重、宽厚、诚实、勤敏、慈惠;对于道德要坚守不移,信仰道义要忠诚执着;遇到危难能够献出生命,遇到所得要考虑是否正当;他倡导质朴正直,守道义,办事认真等等。

徐辟是孟子的学生,其“声闻过情君子耻之;墨者夷之。”是《孟子》中徐辟言行及并见证了孟子的观点,文字虽少,可是掷地有声,对我们生存、立足、发展、成功很有借鉴意义。其一,君子要靠不断地学习,充实提高自己,靠真才实学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强调的是人要立身修道要务本求实,不要浪得虚名;要循序渐进,不要急于求成;要不断进取,坚持不懈,努力躬行,最终达到道德学问的完美境界。换言之,一个人要想成功要有永不枯竭的安身立命之本,有求真务实的人生态度,而不能做与自己的实际情况不符的沽名钓誉的事情。其二,孟子与墨家学者的交锋,记述了徐辟作为引荐人,见证了孟子阐明的观点:“万事万物都有差别等级,而人在对待各种事物的时候也都有所取舍,这正如人们爱自己的父母亲人必定会比爱别人多一样。”因此,爱护人民百姓,尤如爱护天真无邪的儿童,那是一种普遍性的关爱,是对一个社会整体性的关爱,并不是泛爱、乱爱。所以,当今我们任何一个人在具体行为时,都要选择不同的行为方式,而从中选择到最佳行为方式,才能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的关系。

当下,在为实现“中国梦”的时代背景下,香城镇着力推动挖掘研究弘扬子张、徐辟的思想文化,打造“双圣弟子”故里,很有现实意义,说明香城领导高瞻远瞩,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视。特别是要从中吸取有益的思想理念和主张,为建设文明、富强、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努力工作,并以文化建设促进社会和谐,凝聚了人心,必将为邹城市的文化繁荣、经济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同时也增强了振兴中华,富强国家,幸福人民的正能量,为谱写“中国梦”增强了新的精彩内容。(刘贵之 刘真灵)

上一页12345末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