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夫的故事是谁写的,渔夫的故事讲了什么

首页 > 书籍文档 > 作者:YD1662023-07-30 05:33:03

——《天方夜谭》中的《渔夫的故事》

文/马家骏

尼罗河在咆哮,红海掀起怒涛,阿拉伯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犹太复国主义和霸权主义的斗争方兴未艾。一切干涉、颠覆和侵略阿拉伯人民的罪行必败;阿拉伯人民降妖伏魔的斗争必胜。

英雄的阿拉伯人民,有古老的文化传统,有反对外来侵略的斗争经验,有战胜一切恶势力的必胜信念。《天方夜谭》中的《渔夫的故事》就是阿拉伯人民的优秀的文学创作,是劳动人民聪明才智的结晶。它表达了阿拉伯人民降妖伏魔的斗争必定胜利的思想。阿拉伯人民是不可侮的。不论古代传说中幻想的魔鬼,还是霸权主义这个现代庞然大物,它们的黑烟妖雾,都逃不脱在阿拉伯人民机智斗争下终将失败的命运。

渔夫的故事是谁写的,渔夫的故事讲了什么(1)

自从七世纪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土地上建立了政教合一的中央集权国家起,阿拉伯民族就进入了封建社会。到了阿巴斯王朝(从八世纪到十三世纪蒙古人入侵),阿拉伯封建帝国,达到全盛时期。阿巴斯王朝的旗帜尚黑色。中国古代又称这个“黑衣大食”国家为“天方”。在它政治统一,经济繁荣的时代,它的文学也取得了丰硕的成绩,构成了中古文学史辉煌的一页。阿拉伯文学中最著名的就是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晚清,我国以《天方夜谭》为名翻译了其中许多故事。

高尔基说:“在民间口头创作的宏伟巨作中,《一千零一夜》是最壮丽的纪念碑。”它接受了波斯文学、印度文学的影响,产生自阿拉伯民间,在西亚、北非广大区域中流传,对欧洲文学发生过不小的作用。薄伽丘、乔叟、拉伯雷都明显地继承了《一千零一夜》里的许多东西。这部书中的故事,不是产生在一个时代里的。其中最早的故事,大约在公元前五百年的时候就出现了。一千多年间,它不断充实、丰富起来,直到十六世纪才编订成书。书开头传说:东方某国王每夜娶一个王妃,第二天就*死她。他*了许多姑娘,搞得人人恐怖。轮到宰相女儿山鲁佐德,她要求对妹妹讲完一个故事,但每夜故事并不讲完,引起国王好奇,想听到底,最后讲了一千零一夜(书中故事实际不是一千零一夜),也就没再*她。这个荒诞不经的故事,是一个艺术形式或结构线索,把不同时代的各种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寓言、章话。歌谣,套接或串联起来,成为一个整体。六十多年前,我国就有了中译本,解放后又出版了接近完备的译本《一千零一夜》和给少年儿童阅读的选本《天方夜谭》。

在《一千零一夜》(《天方夜谭》)中,民间作者揭露了反动统治阶级和剥削者的残暴、食婪、凶恶,歌颂了劳动人民的勤劳、机智、坚强,表现了人民群众的愿想、幻想和斗争。同时,书中也存在许多的封建糟粕。批判地阅读《天方夜谭》有助于认识中古阿拉伯人民的社会生活与精神世界也可以欣赏和借鉴阿拉伯人民的艺术成就。

在全书(五卷本)的一百三十四个故事中(故事里的故事未计算在内),像《阿拉丁和神灯》、《阿里巴巴和四十个强盗》、《驼背的故事》、《脚夫和巴格达三个女人的故事》等等,都是脍炙人口的。《渔夫的故事》是节选书中一个小段。它可以独立成文,故事相对说来是完整的。我们可以略去故事中后来渔夫令魔鬼为人服务、以及湖中鱼化人的后续情节,单独讨论这节缩改的译文。

这个故事写得简洁,交代部分只是一小段,第一句话用了故事体裁传统的开头,开门见山地说:“从前有一个渔夫,家里很穷。”就交代了人物的身份、贫困的家境。接着补充了一句:“他每天早上到海边去捕鱼,但是他自己立下了一条规矩,每天至多撒四次网。”说明了这是一个勤劳的、从不贪心的劳动者。故事交代部分,没有环境背景的铺排,没有景物描绘作衬托,却单纯而清爽,不分散读者与听众的注意力。

“有一天早上”,这仍是以故事传统的讲述法,进入情节的开端。一进入故事本身,民间作者就施展了步步深入、引人入胜的艺术技巧,像一层谜里包着又一层谜似的吸引读者去猜透究竟、解除悬念。说渔夫“撒了三次网,什么都没捞着”,人们就猜想最后一次将会如何,但第四次拉网时却拉不动,人们便急切想知道打了多少鱼。但“打开网一看,发现网里有个胆形的黄铜瓶”,故事以奇异的内容引导读者关注这个瓶子,猜测瓶子装着什么,而且这样重。然而故事却说:“瓶口用锡封着,锡上盖着所罗门的印。”不仅读者一时不可能了解瓶子里的东西,而且更引起新的好奇心:为什么锡封着?所罗门是犹太王大卫之子,公元前十至九世纪曾建立了繁荣的奴隶制国家。《旧约》和《古兰经》记载了他的功勋,三大宗教都尊他为大圣。他死了已一千八百年(《渔夫的故事》显然是九世纪的民间故事),现在渔夫从海里打出的瓶子却由他的印封着,那么这个远古的瓶子更引起听故事人的好奇心。这个故事的开端,象是在打开一道又一道迷宫的门把读者或听众引入它所描述的世界里。

渔夫的故事是谁写的,渔夫的故事讲了什么(2)

故事线条清楚地顺序向前发展着。它以几个紧紧扣联的环节,完整而自然地进行描述:

第一环,写渔夫对待瓶子的态度和好奇地打开瓶子的行动。一切全是现实的描绘。渔夫尽管没打上鱼,以为得一个宝瓶也可卖十块金币补偿。然而,瓶子很重,自然就想知道到底里面装了什么,于是就产生撬锡封、倒瓶子的行动。这里现实的描绘,纯朴而自然,合乎人物心理发展的逻辑。不过他摇瓶子、倒瓶子,“但是什么东西也没有。他觉得非常奇怪。”读者当然也跟着奇怪。如果故事直接说出后面的内容,那就索然无味了。偏偏让人奇怪,就扣联到了下一环。

第二环是纯然幻想境界的描绘。写幻境是为了说明故事的寓意和思想。然而这幻境又不是思想寓意的蹩脚的形式或外衣,它是形象的幻想图景。民间作者仍是卖关子地写道:“隔了一会儿,瓶里冒出一股青烟,飘飘荡荡地升到空中,继而弥漫在大地上逐渐凝成一团”,先这样渲染一番,再揭开谜底:“最后变成个巨大的魔鬼”。就把幻想世界写真了,写活了。故事用极其夸张的言词,一系列的比方,描绘魔鬼的形象;“头象堡垒,手象铁叉,腿象桅杆,嘴象山洞,牙齿象白石头,鼻孔象喇叭,眼睛象灯笼”。比方所用的事物,全是渔夫日常所见的。不过作者用以组合成怪异而恐怖的丑恶形象而已。有了形象描绘,“样子非常凶恶”一语就不抽象,而是评价性的总括了。

渔夫的故事是谁写的,渔夫的故事讲了什么(3)

一个是渺小的人一渔夫, 一个是庞然大物——可怕的魔鬼。二者骤然相逢,人们担心弱者的命运,急切地想了解相互如何对待。故事发展到了第三环。第三环用一系列对话,既表现两个角色的个性与心情,又推进着故事。这一环,不是简单平铺直叙的一环,内中有起伏和波折,可以说,环中套小环。

先是,二人相遇,各自害怕。写渔夫害怕,毫无抽象议论,用“浑身发抖,磕着牙齿,呆呆地不知如何应付”,形象地表现出来。写魔鬼害怕,通过渔夫听见的叫声让人去体会。渔夫的害怕是突然而起的。魔鬼则是习惯地害怕大圣所罗门。这一小环写得合情合理。

渔夫由于听到所罗门的名字,而问魔鬼如何钻进瓶子里,故事进入另一小环,这一问是不符合渔夫当时害怕的心情的。但这里不是写纪实小说。这个问话是开展故事所特设的, 听幻想的民间故事,人并不推敲细节的不真实,而是关注故事怎样结局及其寓意如何。故事说,魔鬼由于知道所罗门已经死了,于是肆无忌惮地要*死渔夫,这样便发生了矛盾,而且冲突立刻激烈了。故事在这里出现了波澜。魔鬼要害人,是出于本性;魔鬼要害救他出瓶子的恩人,则更其可恶。渔夫发出了抗议和质问,由害怕到忿忿不平了。“救了你的命,你为什么要*我?”这是旧世界里弱小的劳动者遭到迫害时的不平呼声的集中表现。这里已从奇异的故事推进到深刻的哲理思想。

魔鬼的强词夺理与一套害人的荒唐逻辑,构成又一个小环。这里也是在编幻想的故事。人们会理解:既不存在真的魔鬼,魔鬼也不会在害人前从容地讲一段故事。但生活里的反动势力为非作歹时,总要给自己不义的丑恶行径找些理由,这却是需要通过故事来曲折地加以揭露的。故事里写魔鬼自认无恶不作,受到镇压后,幻想用收买来解脱,长期不能得逼,便决定恩将仇报。这就把魔鬼的可憎与不义表现了出来,同时告诉人们,对十恶不赦的魔鬼绝不可宽容。一方面是渔夫以救魔鬼有功而求饶,一方面是以“正因为你救了我,我才要*你”为理由的魔鬼坚持要一意害人。二者达到不可调和的地步。这样,故事推进到了情节的高潮。

故事高潮是冲突白热化的表现。在它之前,必有铺叙过程。然后,自然导致顶点。而解决矛盾,则应生自故事内在的一方。《渔夫的故事》到高潮一环时,不是所罗门复生这种故事外部因素起决定作用地去克服已有冲突。那样将会削弱故事意义、损害阿拉伯劳动人民的形象。《渔夫的故事》歌颂阿拉伯劳动人民有战胜庞大魔鬼的信心,有降妖制怪的智慧和才能。故事的冲突的解决,来自渔夫的内在力量:“他是个魔鬼,我是个堂堂的人。我的智慧定能压制他的妖气。”人定胜妖,是故事的思想,这信念也是情节的发展急转直下的契机。渔夫不但有自信有决心,而且有巧妙的斗争策略,他从连接双方的瓶子着眼,用瓶子之小同魔鬼之大的矛盾,故意诘问愚蠢的魔鬼,从而使魔鬼就范。这一环,仍然用对话来推进情节,表现渔夫的头脑灵活、机敏。魔鬼为了证明自己庞大身躯可以缩进小瓶,于是化为青烟钻了回去,渔夫用锡印封盖上瓶口,至此一场惊险的斗争告一段落,故事进入最后一环。但是,故事并没有简单的结束。民间作者很懂得什么是粗陋原始的叙述,什么是精到面且有风味的艺术。他在结局一环之前,颇具文采地让渔夫嘲弄魔鬼,“学着魔鬼的口吻大声说:‘告诉我吧,魔鬼,你希望怎样死?’”来回报魔鬼当初准许他“选择你的死法”。这不是狭隘的报复心理,这是胜利者喜悦的心情。接下去,民间作者不是说魔鬼在瓶中如何求饶,而说魔鬼骗人:“渔夫,刚才我是跟你开玩笑的。”这真是神来之笔,高妙之至。魔鬼自欺欺人的劣根性,由这一笔,入木三分地剖了开来。

故事的结尾,写出渔夫不为谎言所欺,要把胆瓶扔进海里。还有一段意义深刻的独白:“……我知道你是坏透了的。我不仅要把你投到海里,还要把你怎样对待我的事告诉世人,叫大家当心,捞着你就立刻把你投回海里去,……”知道魔鬼“坏透了”,这是阿拉伯人民同魔鬼打交道之后的有益教训。今天的埃及人民、苏丹人民、索马里人民也获得了这样的教训,懂得庞然大物的现代霸权主义魔鬼真是坏透了。“叫大家当心”,把魔鬼“投回海里”,这是阿拉伯人民对付魔鬼的重要措施,是他们降妖伏魔决心的表达。

这篇寓意深刻的作品,既把故事讲得生动风趣、单纯自然,井然有序,而且也注意了刻划形象,写得栩栩如生、真切感人。使人有历历在目之感。

它写渔夫的动作,颇显神态。如开初拉不动网,“他就脱了衣服跳下水去,把网拖上岸来。”写出一连串的动作,显示勤恳的劳动。本来概括说拉起网来一看便如何如何,故事也可进展下去;脱衣与否,无关宏旨。但勾勒出这个劳作过程,画面与人物就活了。下面的,撬出瓶口锡块,想把里面的东西倒出来,是在叙述故事;然而,中间加上“然后摇摇瓶子”一句,动作就具体了。人物认真、好奇的神态便跃然纸上。

故事写人物动作的同时,特别留意用一个词一句话,揭示渔夫的心情。而且写渔夫心情时,随故事的进展更写心情的起伏,使心情发展自然节奏协调。如渔夫从得瓶的“笑逐颜开”,到摇瓶探奥秘而无东西时的“非常奇怪”,到见魔鬼的发抖、磕牙,到喊倒霉,到以智慧制服魔鬼,经历了欣喜、诧异、恐惧、懊丧、镇静、戏谑、忿慨这样一系列心理变化过程。有了对人物心理及其发展的揭示,则使读者或听众随之而高兴、而担心、而紧张、而释然,与阿拉伯劳动人民忧喜与共,化为一体。

故事写人物对话,偏重推进情节,但也能刻画人物性格,揭示人物思想感情。渔夫与魔鬼的对话,问答扣得紧,感慨也实际,说理合逻辑,用语很简练。就简练而言,如“你决心要*我吗?”“不错。”“凭着 神的名字起誓,我要问你一件事, 你必须说实话。”“可以。”这些话语其间再多加一句,就会冗赘。

一千年前的这样一小段故事,思想性如此深刻,今天读来不失其现实意义;叙述描写如此清爽朴素,具有“永久的魅力”,不仅儿童读了兴致盎然,就是成人也会怀着微笑的欣悦去赞赏古代劳动人民不事雕琢的自然纯美的技艺。这足以说明阿拉伯民族是伟大的民族,他们的创造,丰富了人类文化。他们不但有一个光辉的过去,也会在降妖伏魔的必胜斗争之后,出现一个灿烂的未来。

(注:本文作者已经授权本头条)

马家骏 河北清苑人,1929年10月5日生,现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陕西省外国文学学会名誉会长(原会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原理事、中国俄罗斯文学研究会原理事、陕西省高等学校戏曲研究会原会长、陕西诗词学会原顾问、陕西省社会科学学会联合会原常务理事、陕西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先进个人、陕西省教书育人先进教师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独著有《十九世纪俄罗斯文学》、《美学史的新阶段》、《诗歌探艺》、《世界文学探究》等12种;与女儿马晓翙二人合著《世界文学真髓》、《西洋戏剧史》等4种;主编有《世界文学史》(3卷)、《高尔基创作研究》等9种;编辑有《欧美现代派文学30讲》等4种;参编合著有《马列文论百题》、《文化学研究方法》、《东方文学50讲》、《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等40多种。

名列《中国作家大辞典》、《中华诗人大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学者大辞典》、剑桥《国际传记辞典》(英文第27版)、俄罗斯科学院世界文学研究所《国外俄罗斯学专家名录》(俄文版)、《陕西百年文艺经典》等40余种。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