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寄托了作者什么样的愿望,桃花源记作者号什么

首页 > 书籍文档 > 作者:YD1662023-07-30 12:48:07

一、 填空题

1.《桃花源记》选自 ,作者 ,又名 ,字 ,私谥 ( ) ,自号( ) 浔阳柴桑人,( ) 时期著名的诗人,他生活在一个( ) 的时代,本文原是( )中的(“ ”)。

2 本文概括而成的成语是( ) ,现在用来比喻 ( ) 。

二、 解释下列词语

1缘溪行( )( )

2夹岸数百步( )

3芳草鲜美( )

4 落英缤纷( )( )

5复前行( )

6欲穷其林( )

7 林尽水源( )

8初极狭( )( )

9才通人( )

10土地平旷( )

11屋舍俨然( )

12桑竹之属( )

13悉如外人( )

14黄发垂髫( )( )

15阡陌交通( )( )

16乃大惊( )

17便要还家( )

18咸来问讯( )

19率妻子邑人( )( )( )

20来此绝境( )

21遂与外人( )

22乃不知有汉( )

23无论魏晋( )

24延至其家( )

25此中人语云( )

26不足为外人道也( )

27便扶向路( )( )

28处处志之( )

29及郡下( )

30诣太守( )

31遣人随其往( )

32寻向所志( )( )

33欣然规往( )

34未果( )

35寻病终( )

36豁然开朗( )

37怡然自乐( )

38遂迷( )

39后遂无问津者( )( )

三 、原文填空

1, 描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前见到的自然美景的句子是

, , , 。

2. 描写桃花源人的生活环境的句子是 , ,

, , 。

3.文中描写桃花源人悠然自得的生活的句子

, 。

4. 描写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纯朴的句子是

, 。

, 。

, 。

5 文中陆游《游山西村》中“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意境相似的一句是

, 。

6 表明桃花源人与“见渔人”“乃大惊”的原因的句子是

, 。

7 表明桃花源与外界间隔之久的句子是

, 。

8 表明桃花有人甘愿过隐居生活,不希望被外界打扰的句子是

9 描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后别有洞天的总体感觉的句子是

, 。

10 描写桃花源人精神风貌的句子是

, 。

11 与陆游的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一个成语是

12 描写渔人初见桃花林感受的句子是

13 表现桃花源人民生活安定恬适的句子是

, 。

14 表现社会环境平静的句子是

, 。

15 表现桃花源人安居乐业的句子是

, ,

, , 。

16 最能表现桃花源不易被外人发现的句子是

, 。

, 。

17 最能表现桃花源人生活和平快乐的句子是

, 。

18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有“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的语句,文中与此相似的句子是

, 。

19 写渔人发现桃林的语句是

, 。

20 介绍桃花源人来到桃花源原因的语句是

, 。

21 写渔人辞行,村中人叮嘱的句子是

22 描写渔人离开桃花源的句子是

, 。

23 太守派人寻找桃花源的结果是

, 。

24 “无人问津”这一成语出自本文的原句是

25与“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别”意境相似的句子是

, 。

26 与“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 意境相似的句子是

, 。

27 作者在对桃源的描写中,从自然环境的美好,社会环境的平静,人民生活的恬适来写,请分别指出其内容。

自然环境

, , 。

社会环境

, 。

人民生活

, , 。

28 渔人初见桃花林的感受是

渔人初到桃花源的感受是

四、 问答题

1 《桃花源记》一文以时间为线索。以( ) 为顺序,从 ( ) 到 ( ),再到( ) ,到( )桃源一线贯之,串连全文。

2 第一段带有神秘色彩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3 桃源人听到渔人叙述外界的变化后,为什么“皆叹惋”?

4 当渔人离开时,桃源人为什么嘱托“不足为外人道也”?

5 桃源人“不复出焉”的原因是什么?

6 渔人离开桃源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的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7 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

8 文章最后写到刘子骥去找桃花源,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9 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理想的社会?

10 作者为什么要虚构一个现实中根本不存在的桃花源社会?反映了作者怎样的理想?

11 文中第三段写“桃源人”初见渔人,“乃大惊”有何用意?

12 你学过本文之后,如何评价渔人?

13 你认为武陵郡太守和刘子骥寻找桃花源的目的一样吗?

14 作者把虚构与现实结合起来,把桃花源写的变幻莫测,忽隐忽现,试举例说明,作者写了哪些现实?有什么作用?

15 依据本文所描绘的理想社会,应具备哪些条件?

16 作者在这篇文章中寄托了自己怎样的社会理想?这个理想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能否变成现实?今天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个理想?

17 作品的思想反映作者的思想,通过学习本文,你认为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

18 外国作品中也有虚构的理想社会,你知道吗?

19 请根据你对本文内容的理解,拟一组不少于五言的对偶句,可以概括文章的内容,可以表达自己的感受

20 后人根据《桃花源记》的故事凝缩成一个成语,这个成语是什么?它的含义是什么?

21 联系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请你联想桃花源的生活与当时外界人民的生活有什么不同之处?桃花源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参考答案】

一 丶填空题

1《桃花源记》选自 (《陶渊明集》 ),作者 (陶渊明 ) ,又名 (潜 ) 字 (元亮) ,私谥 (靖节 ) ,自号 (五柳先生 ) 浔阳柴桑人, ( 东晋 )时期著名的诗人,他生活在一个 (战乱频繁、生灵涂炭 ) 的时代,本文原是 ( 桃花源诗并序 ) 中的“ ( 序 ) ”。

2 本文概括而成的成语是 ( 世外桃源 ) ,现在用来比喻 ( 指不受外界 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美好的世界 ’ 。

二 解释下列词语

1缘溪行( 沿着 )( 航行 ) 2夹岸数百步( 两 ) 3芳草鲜美( 鲜艳美丽 )4 落英缤纷( 落花 )( 繁多的样子 ) 5复前行( 又 )6欲穷其林(穷尽,走到头 )7 林尽水源( 尽头 ) 8初极狭( 刚 )( 狭窄 ) 9才通人(仅 )10土地平旷( 开阔 )11屋舍俨然( 整齐的样子 )12桑竹之属( 类 )13悉如外人( 全、都 )14黄发垂髫( 指老人 )( 指小孩 )15阡陌交通( 田间小路 )( 交错相通 )16乃大惊( 于是、就 )17便要还家( 通邀,邀请 )18咸来问讯( 全、都 )19率妻子邑人( 率领 )( 妻子和儿女 )( 同乡的人 )20来此绝境( 与世隔绝的地方 )21遂与外人(于是、就 )22乃不知有汉( 竟 )23无论魏晋( 不必说,更不必说 )24延至其家( 筵请 )25此中人语云( 告诉 )26不足为外人道也( 不值得 )27便扶向路( 沿、顺着 )( 从前的、旧的 )28处处志之( 做标志 )29及郡下( 到 )30诣太守( 到 )31遣人随其往( 派 )32寻向所志( 寻找 )(标志 )33欣然规往( 计划 )34未果( 没有实现 )35寻病终(随即、不久 )36豁然开朗( 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 ) 37怡然自乐( 愉快的样子 )38遂迷( 终于 )39后遂无问津者( 问路 )( 渡口 )

三 原文填空

1 描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前见到的自然美景的句子是

夹岸数百步 ,中无杂树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

2 描写桃花源人的生活环境的句子是 :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 。

3文中描写桃花源人悠然自得的生活的句子

黄发垂髫 , 并怡然自乐 。

4 描写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纯朴的句子是

便要还家 , 设酒*鸡作食 。

村中闻有此人 , 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皆出酒食 。

5 文中陆游《游山西村》中“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意境相似的一句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

6 表明桃花源人与“见渔人”“乃大惊”的原因的句子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 ; 遂与外人间隔。

7 表明桃花源与外界间隔之久的句子是

乃不知有汉 , 无论魏晋 。

8 表明桃花有人甘愿过隐居生活,不希望被外界打扰的句子是

不足为外人道也

9 描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后别有洞天的总体感觉的句子是

复行数十步, 豁然开朗 。

10 描写桃花源人精神风貌的句子是

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 。

11 与陆游的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一个成语是

豁然开朗

12 描写渔人初见桃花林感受的句子是

渔人甚异之

13 表现桃花源人民生活安定恬适的句子是

黄发垂髫 , 并怡然自乐 。

14 表现社会环境平静的句子是

阡陌交通 , 鸡犬相闻 。

15 表现桃花源人安居乐业的句子是

其中往来种作 ,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 。

16 最能表现桃花源不易被外人发现的句子是

林尽水源 ,山有小口。初极狭 , 才通人 。

17 最能表现桃花源人生活和平快乐的句子是

黄发垂髫 , 并怡然自乐。

18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有“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的语句,文中与此相似的句子是:

问今是何世 , 乃不知有汉 。

19 写渔人发现桃林的语句是

忘路之远近 , 忽逢桃花林 。

20 介绍桃花源人来到桃花源原因的语句是

先世避秦时乱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21 写渔人辞行,村中人叮嘱的句子是

不足为外人道也

22 描写渔人离开桃花源的句子是

停数日 ,辞去 。

23 太守派人寻找桃花源的结果是

遂迷 , 不复得路 。

24 “无人问津”这一成语出自本文的原句是

后遂无问津者

25与“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别”意境相似的句子是男女衣着 , 悉如外人 。

26 与“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 意境相似的句子是 黄发垂髫 , 并怡然自乐 。

27 .作者在对桃源的描写中,从自然环境的美好,社会环境的平静,人民生活的恬适来写,请分别指出其内容。

自然环境: 土地平旷 , 屋舍俨然 。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社会环境: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 。

人民生活:其中往来种作 , 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 。

28 .渔人初见桃花林的感受是( 渔人甚异之 )

渔人初到桃花源的感受是 ( 豁然开朗 )

四 问答题

1 .《桃花源记》一文以时间为线索。以 ( 渔人进入桃花源先后 ) 为顺序,从 (发现桃花源 ) 到 (访问桃花源 ) ,再到 (离开桃花源 ) ,到 (再访)桃源一线贯之,串连全文。

2 .第一段带有神秘色彩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气氛,也为桃花源的美好作铺垫。

3 .桃源人听到渔人叙述外界的变化后,为什么“皆叹惋”?

外界变化大,社会黑暗,战乱频繁,人民生活痛苦,长时间与世隔绝。

4 .当渔人离开时,桃源人为什么嘱托“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源人心存戒心,想保住这个绝境,避免战乱,不想让外人知道,打扰了他们平等、自由、幸福的生活。

5 .桃源人“不复出焉”的原因是什么?

桃源人居住在与世隔绝的地方,过着平等、自由、安定、富足的生活,不愿饱受战乱之苦。

6 .渔人离开桃源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的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让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似无,似真似幻的所在,暗示桃花源是一个虚构的社会,是不存在的。

7 .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

自然环境优美,民风纯朴,热情好客,生活富足,没有阶级压迫,没有剥削,没有战乱之苦。

8 .文章最后写到刘子骥去找桃花源,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刘子骥与陶渊明是同时代的人,把他写进去,表示事情真实可靠,这样进一步渲染了作品真真假假的气氛。

9 .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理想的社会?

与黑暗现实对立,那里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 ,是整个封建社会人民共同的理想。 10 .作者为什么要虚构一个现实中根本不存在的桃花源社会?反映了作者怎样的理想?

反映了作者主张和平,向往安定、美好的生活,寄托了他的政治抱负,反映了人民的愿望,表达了他对封建社会的评击和批判。

11. 文中第三段写“桃源人”初见渔人,“乃大惊”有何用意?

写出了桃源人见生人惊异,显示桃花源与世隔绝久远。

12 .你学过本文之后,如何评价渔人?

有好奇心,背信弃义,追名逐利

13 .你认为武陵郡太守和刘子骥寻找桃花源的目的一样吗?

不一样。太守时为了夺取桃花源,而刘子骥是为了欣赏 和追求理想社会。

14 .作者把虚构与现实结合起来,把桃花源写的变幻莫测,忽隐忽现,试举例说明,作者写了哪些现实?有什么作用?

文章开始交待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的身份 ,结尾写刘子骥,使虚构的桃花源发生的一切事情变得好像是真实的。

15 .依据本文所描绘的理想社会,应具备哪些条件?

自然环境美好,社会生活宁静,物产丰富,没有剥削 ,没有压迫,人人劳动,过着美好宁静、幸福的生活。

16 .作者在这篇文章中寄托了自己怎样的社会理想?这个理想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能否变成现实?今天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个理想?

陶渊明的理想社会:环境优美,土地肥沃,没有剥削 , 没有压迫,民风淳朴,宁静,自给自足。

这样的理想社会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

17. 作品的思想反映作者的思想,通过学习本文,你认为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 作者是一个看不惯社会的黑暗,厌倦了官场的斗争 ,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追求功名利禄的人。

18 .外国作品中也有虚构的理想社会,你知道吗?

答: 16世纪英国人莫尔虚构了一个乌托邦岛。

19 .请根据你对本文内容的理解,拟一组不少于五言的对偶句,可以概括文章的内容,可以表达自己的感受。

答: 芳草鲜美桃花林 土地平旷世外源

20 .后人根据《桃花源记》的故事凝缩成一个成语,这个成语是什么?它的含义是什么?

答:世外桃源。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21. 联系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请你联想桃花源的生活与当时外界人民的生活有什么不同之处?桃花源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答:不同之处是桃源人不想外界人民那样存在着阶级差别,有着贫富差别,他们不必担心战争的侵害,他们人人平等,老有所养,生活安定,快乐。寄托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