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第一首叙事长诗,乐府诗发展史上的巅峰之作,与《木兰诗》并称为“乐府双壁”。曾经长期作为中学生学习的内容,在课本中占据一席之地。
近年来,中学课本不断进行调整。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文章,已经被移出课本,《阿Q正传》《陈涉世家》《谁是最可爱的人》......其中也包括《孔雀东南飞》。
《孔雀东南飞》故事背景发生在东汉献帝年间,17岁女子刘兰芝嫁与小官吏焦仲卿为妻,夫妻恩爱。
刘兰芝日夜劳作,却不得婆婆欢心,屡次刁难。她无法忍受,自请回娘家。
娘家人逼迫她再嫁与太守之子。刘兰芝不从,投水自尽。焦仲卿上吊殉情。两人合葬后,化为鸳鸯。
这个故事充满了悲情浪漫主义色彩。其中不少名句“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自挂东南枝”“君当做磐石,妾当做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家喻户晓。
这么经典的作品,为何会被语文课本“无情”的删除呢?
一、婆媳关系是古今中外的难题汉武帝即位时,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的伦理纲常是一切行为的准则。
在家庭关系方面,推行以孝治天下,“天下无不是之父母”,这意味着子女必须遵照父母的指令行事。在父母和子女冲突时,父母都是对的。
焦仲卿的家族应该是有一些社会地位的小士族,因此焦仲卿能够在京城有一个小官职。
而刘兰芝家里却没什么背景,应该是个平民之家。在刘兰芝未出嫁之时,家里对她进行了一番培养,“十三教汝织,十四能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知礼仪”。期望能够借联姻攀附权贵。
刘兰芝嫁给焦仲卿,显然有些高攀的意味。因此,焦母居高临下、颐指气使也不难理解。
焦母丧夫,一个人带大一子一女。个中艰辛,可想而知。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寡母与儿子之间,很容易产生恋子情结。有”恋子癖”的母亲,对儿媳妇有天然排斥感。不能接受或者嫉妒儿子对儿媳妇的爱,怀疑儿子因为情爱背叛含辛茹苦抚养他长大的母亲。因为要维护自己对儿子的占有地位和支配权,情不自禁地采取各种手段打击儿媳妇,或者挑起矛盾,吸引儿子的注意力,破坏儿子与儿媳妇之间的感情。
焦母的表现,完全符合“恋子癖”的特点。焦仲卿和刘兰芝的感情越好,焦母的焦虑感和孤独感越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