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服三部曲为什么有四部,臣服第三部讲的是什么

首页 > 书籍文档 > 作者:YD1662023-10-29 00:26:17

如此一来,大唐帝国前将风翥龙翔之唐军,后倚中华大气磅礴之河山,李世民弃长城而不修,终是气定神闲、举重若轻地节辖着广袤的西域边城。

世界级的帝王!

多民族聚居区最怕什么?民族冲突。

太宗以“恩信抚之、衣食周之、官爵擢之、城傍附之,羁縻州之。”各部落岂不以“父母之礼”朝奉李唐王朝?

这种跳出中原自骄的务实态度,并无折损大唐帝王俯瞰天地、王顾西域之相。西域凡大国36,共尊天纵英姿、英明睿武的唐太宗为“天可汗”

当然,唐朝后代帝王,由于个人能力、国运渐衰的原因,后来,在小范围内,唐长城还是有建有修的。然而,效果比不修长城的贞观时期要差了很多。

二,康熙大帝

康熙有一句话说得好,“民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则也。”

他非常明白“民心可用”的道理,想必也深刻理解了荀子“帝王之术”中的,“民为水,君为舟,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的底层逻辑。

荀子的“人本主义”思想,开启了儒论关注芸芸众生的节奏,这对原来只喜欢揣摩“帝王家事”的儒家文化来说,是个巨大的进步。

但荀子理论并没有像西方的“人本主义”思想一样,去重视“个人人权”(私权),而是将“集体人权”(私权的集合)作为帝王的“对手盘”来研究,这与西方立足于私权的“人本主义”思想,还是有差距的。

所以,荀子所研究出来的“人性”,实属于集权制下“民心”的范畴,这也说明其“人本主义”的思想,不过是儒家理论中,更为聪明的“声东击西”版。

康熙30年,土谢图汗部臣服于大清。土部为喀尔喀蒙古四部之首,多伦会盟时,康熙皇帝接见了土部的首领。

接见中,康熙亲自搭弓射箭,以震慑臣服后的蒙古各部王公贵族,在炫耀大清帝国的文治武功后,康熙皇帝的一席话,泄露了他的防务观,“昔秦兴土石之工,修筑长城。我朝施恩于喀尔喀,使之防备朔方,较长城更为坚固。”

臣服三部曲为什么有四部,臣服第三部讲的是什么(5)

同年,康熙皇帝接到了古北口总兵官蔡元,请求重修倒塌古北口段长城的上奏,他极为超然洒脱地批复道,

“蔡元所奏,未谙事宜。帝王治天下,自有本原,不专恃险阻。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亦常修理,其时岂无边患?明末我太祖统大兵长驱直入,诸路瓦解,皆莫敢当。可见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是也。如古北、喜峰口一带,朕皆巡阅,概多损坏,今欲修之,兴工劳役,岂能无害百姓?且长城延袤数千里,养兵几何,方能分守?蔡元见未及此,其言甚属无益。”(此处更正一下,宋时无修缮长城的记录)

下面“剑雄品评”试着就此批复,谈一些个人的见解。

首先,要承认满清夺得中原,不是靠撞大运的。仅从文化这一块来分析,满族原是偏于一隅的渔猎民族,在关外以劫掠为生,问鼎中原没多久,便已对荀子升级版的儒论了然于胸。

可见满清学习“外语”的理解力、执行力,决不逊于中原的汉人王朝,这确实不简单。几乎等于美国的印第安人反过来入侵英国一样,满族创造了一个令人匪夷所思的政治文化现象(中间有李自成的因素存在)。

起点那么低,雄起又那么快。比及突厥、匈奴、吐蕃等游牧民族,一直在游牧的层次中打圈圈,那绝对是霄壤之别。

分析历史现象要冷静客观,特别是对异族入治中原的认识,虽有心理障碍,当服也得服。否则,异族能统治中原之沃地万里,又怎么解释呢,怨我们汉人笨了3百年?这不自打耳光么。

作为一直以来中国文化的缔造者和主体民族,又怎会整体出现这种状况呢,这不好自圆其说么,对吧。

其次,康熙能从满族自东北发家,到清八旗军处处突破长城,致击败大明王朝的现象中,发现正确的守国之道,是惟在“修德安民”

从康熙30年满清统治者,前期对民间的血腥弹压,到康熙向中原民间递出“修德安民”的橄榄枝,是否意味着大清的整体形势,应该是趋向于一定程度上的稳定。

翻开史料,果真是如此。

臣服三部曲为什么有四部,臣服第三部讲的是什么(6)

此时,康熙王朝已完成对自身组织机构的消肿(康熙8年除鳌拜集团),国内分散的权力,也完成了向中央的归集(康熙20年平三藩),主要的反清力量被剿灭,另外还得了个台湾(康熙22年),最后还与蒙古结了盟(康熙30年)。

中国人是一个“信奉”土地的民族。

对房屋的崇拜,源自于对土地“信奉”的平移。租来的房子,住得那叫一个浑身的不舒服。而且,由于儒论对国人长期地潜移默化,导致国人从来“家国”不分,集体感十分优秀。儒家文化呢,说到底就是“家国文化”

因此台湾的收复,增强了有“土地情结”的汉族士绅阶层的集体荣誉感,也势必会增加他们对康熙皇帝的好感,而汉族士绅阶层,处于皇权与占绝对多数汉民之间中枢的位置,是必然的中原民众代言人。

这意味着在满清统治者的恩威之下,康熙正得到来自汉民,对其入治合法性的逐渐承认。

所以,无论是军心、民心、还是汉族士绅阶层对皇权的忠诚度,以及康熙皇帝的声望,都达到一个相当不错的境界。即便外部的环境还是那么恶劣,但由于蒙古的臣服,也开始有了阶段性的改善。

对于大气磅礴的雄主,这样的环境,已足以供他尽情地纵横捭阖了。

所以,康熙皇帝敢于推翻2千年来专制帝王一贯的防务观,与唐太宗一样独辟蹊径、一鸣惊人,认为民心所至,长城不过尔尔,有更好,无亦可。

治国有底气,择善而从之,实在是了不起。

康熙了不起的地方,还在于,是他最后一次奠定了中华民族俯仰生息的疆域框架,开创出康乾盛世的局面,也为晚清左宗棠收回新疆,奠定了法理上的基础。

臣服三部曲为什么有四部,臣服第三部讲的是什么(7)

当初,康熙幼冲之时接手统治权,内外政治环境都极为恶劣,甚至还差点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

以当时入关后的情势,满清起初是以战战兢兢的客居之心,来入治中原的。康熙12年,吴三桂反清,由于八旗军仅有十几万之众,无力阻挡各路反清浪潮的次第冲击。

吴三桂之兵锋所指、旌旗所向,连下了黔、湘、桂之地,攻粤也有所得。势到急处,康熙皇帝和孝庄太后是准备打包出关,逃回东北据守的。

后来天时假予,康熙又扭转了乾坤,平定台湾后反客为主,满清开始以主人视角去审视中原周边,欲争夺更多的地盘,来拓展大清帝国的战略空间。

别的不论,仅就联蒙一事,康熙的才华,就胜过历朝历代治边的帝王许多,可与唐太宗相媲美。

蒙古等游牧部落势力,一直是令历朝统治者头疼不已的重大问题。

对于御边之事,各朝无非要么进剿,要么和亲,手法不是太硬,就是失之太软。许多王朝在御边之事上,都吃过亏,而鲜有大的收益。即便是旷古烁今的汉武大帝,也是将匈奴打跑、一部灭了了事。

我大明自太祖皇帝朱元璋起,对游牧民族势力,也一直秉承以武剿为主,强硬面对。而这样,并不能让游牧民族心悦诚服、仆从麾归,终不免让游牧民族乘隙偷袭无数。

土木堡之变明英宗被俘,兵部尚书邝野、户部尚书王佐等66名大臣战死,大明文武精英尽失。最后,明英宗竟落个被瓦剌部相挟,在京畿转着圈叩门赚城,令大明的百年威名扫地,汉民辱不欲生。

当然,我大明一贯秉承“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身先士卒和对外强硬的作风,所以,明英宗被俘虽是小概率之事,但也在情理之中。

臣服三部曲为什么有四部,臣服第三部讲的是什么(8)

上一页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