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本质其实是海螺,外面看着不动声色,其实靠近一听,心里全是浪。
致命的病毒离我们越来越近,了解它们才能减少恐慌。
这两天都闲宅在家,推荐几本关于病毒和传染病科普的好书:
《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
作者: [美] 贾雷德·戴蒙德
上海译文出版社,2016
封面图描述的是西班牙征服者皮萨罗俘虏印加国王阿塔瓦尔帕
畅销书,和当年的《人类简史》一样,适合装…,真正能认真读完的恐怕没几个。这本书差不多500页,探讨的是关于现代世界的差异问题。阅读体验不是很流畅,同一个问题反复讲,但小标题都起得非常好,随便拿一个出来都会是高赞话题:
“中国是怎样成为中国人的中国的 ”、“非洲是怎样成为黑人的非洲的”、“日本人乃何许人也 ”。
作者认为,欧洲人能够屠*或征服其他民族的直接因素,是欧洲的枪炮、传染病、钢铁工具和工业制成品。
《鼠疫》
作者:阿尔贝·加缪
译林出版社,1999
阿尔贝•加缪(1913—1960)是法国声名卓著的小说家、散文家和剧作家,因“热情而冷静地阐明了当代向人类良知提出的种种问题”而获诺贝尔文学奖,那年他只有44岁,是有史以来最年轻的诺奖获奖作家之一。只可惜英年早逝,47岁时因交通事故而身亡。
很多人喜欢加缪的《局外人》,而对出版于1947年的《鼠疫》不太感冒。然而新年伊始发生的这一切,让很多人开始阅读《鼠疫》,对其中的情节和人性的描写产生强烈共鸣,觉得仿佛是个寓言。
“要了解一个城市,较简便的方式是探索那里的人们如何工作、如何恋爱、如何死亡。”
抽烟和思考中的加缪,超有魅力
“从那一刻起,可以说鼠疫已成了我们大家的事。在此之前,尽管那一桩桩怪事使众人惊异和担忧,我们同胞中的每一位都还在各自的岗位上继续从事力所能及的工作,而且这种情况无疑会延续下去。然而,城市一关闭,大家才发现,谁和谁都一样,都得设法对付新情况。就这样,原本属于个人的感情,比如,和心爱的人的离情别绪,从最初几周开始,都突然变成了整城居民的共同感情,而且还夹带着担惊受怕那长期被迫异地分居生活中最主要的痛楚。”
故事的最后,鼠疫如同它突然来临一样悄然结束,幸存者们为此欢欣鼓舞,各个广场上都有人跳舞,交通流量大增,娱乐场所人满为患,咖啡馆里挤满了兴奋的男男女女,准备在这一天把过去几个月里小心翼翼积攒下来的生命力一股脑儿消耗出去……我想,等钟南山院士说大家都能动的那天,全国上下估计也是这样一片躁动欢乐的景象吧。
《病毒来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