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斗山风光
蔡襄十二岁时,仙游县尉凌景阳到枫亭办理公事,上塔斗山东禅寺进香,听到寺后书声朗朗,遂在方丈的陪同下转到后山,见两个眉清目秀的孩童正高声诵诗。方丈说:"这是一对兄弟,大的叫蔡襄,小的叫蔡高。"凌景阳又问两兄弟刚才朗诵的是什么诗篇,蔡高抢着说:"刚才背诵的诗,是我兄长的新作《青松颂》。"蔡襄不好意思地说:"写得不好,见笑了。请方丈、官爷指教。"
凌景阳虽是主管军训与治安的官吏,但他是文人出身,能作诗填词,颇有名气。更重要的是,凌景阳有一双慧眼。他见蔡襄兄弟天资聪慧,口齿伶俐,谦和可爱,又见蔡襄小小年纪,却在诗中表达了那样的志向,实为不凡。凌景阳爱才之心顿生。他旋即派人通知蔡家,将蔡襄兄弟二人,收入县学正规培养。此事在当时传为美谈。
三年后,蔡襄又进入郡级学堂,读科举必备的文献典籍,即四书五经,并练习"墨义" "帖经"和"诗赋"等科举应试科目。
名动京师
欧阳修像
天圣七年(1029),蔡襄虚岁十八,他带着弟弟去京师开封参加府试。揭榜之日,蔡襄名列第一。这个来自福建边陲之地的农家子,一时名动京师。
次年春,蔡襄参加春闱会试,名列进士甲科第十名,后来成为蔡襄终生至交的欧阳修名列榜首。二人一见如故,皆视对方为知己,彼此赏识,惺惺相惜。
天圣八年的这一榜科举考试,让兴化大地颇为自豪,因为这是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兴化军建立后设置军学30年来,中进士人数最多的一榜,计有11人登进士第。
怒写《四贤一不肖》
《四贤一不肖》
景祐三年(1036),开封府尹范仲淹因进言得罪宰相吕夷简。吕夷简奏请宋仁宗,把范仲淹定为"朋党",贬黜知饶州。朝中大臣明知范仲淹没有错,却忌惮于"朋党"之罪,不敢公开站出来为他说话,只有余靖、尹洙为范仲淹叫屈,并接连被贬。照理说,朝中官员接连被贬出京,御史谏官们这时要出来说话,劝止皇帝和宰相。而身为左司谏的高若讷不但不论救,反而诋毁范仲淹。馆阁校勘欧阳修怒不可遏,便写了《与高司谏书》,痛斥高若讷,结果欧阳修也被贬为夷陵县令。短短半个月就贬了四人出朝,群臣结舌。蔡襄一腔愤慨倾注笔端,凝成诗稿《四贤一不肖》。四贤是范仲淹、余靖、尹洙、欧阳修,一不肖是高若讷。这首诗不胫而走,京城的酒肆、茶楼、旅店等公共场所,纷纷传诵。据《宋史》记载,京都人士争相传抄、刊印,卖书的人因此而获得厚利。刚好契丹使者到,也出钱购买回幽州馆舍张贴。今泉州洛阳桥旁蔡襄祠中,还有清朝和亲王杰书所书写《四贤一不肖》全诗的大字大碑和碑记矗立。
升任言官
庆历三年(1043),宋仁宗罢免吕夷简,用晏殊为相,钦点欧阳修、余靖、王素三人为谏官。随后增补蔡襄,时称"京城四谏"。蔡襄不负众望,他在谏垣办的第一件事,就是上疏弹劾吕夷简。
吕夷简退而不休,仍然以司徒资格,预议军国大事,屡屡在家私自接见两府(即掌管军事的和掌管政务的中书院)大臣。蔡襄列举了吕夷简为相二十年来的七大罪过,即失体、失方、失行、失职、失事、失略、失谋。蔡襄认为,吕夷简贪恋威望权势,令大臣到其家议政,证明他"退而不止之心",必须罢免吕夷简"商量军国大事",并责罚参与者。宋仁宗准奏。随后,蔡襄四次上书推举范仲淹施行庆历新政,成为新政改革的推动者。
迁知福州
福州蔡襄纪念馆
庆历五年(1045),蔡襄迁知福州,举家回乡赴任。他在福州办的第一件大事,是设立馆舍,延请名师,兴办教育。《皇朝编年纲目备要》说:蔡襄知福州,荐周希孟为本州教授,兴馆办学。闽人多好学,而专用诗赋以应科举。蔡襄得先生周希孟,以经术传授,学者常至数百人。蔡襄还亲自到学舍,执经讲问,为诸生员表率。
蔡襄上任后办成的第二件大事,是修五塘兴水利,解决旱涝两害的难题。第三件大事,是颁布《太平圣惠方》医药验方,禁止巫医以假药害人,并创办了福建第一座医学堂。
研制新茶
庆历七年(1047),蔡襄被朝廷改授福建路转运使。他上任后外出视察的第一站,就是建瓯北苑御茶园。自采茶时节进山到茶饼封箱进贡,经历了制茶工艺的全过程,历时六个多月,有《北苑十咏》组诗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