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是中国古代茶学著作的繁荣时期,出现了许多价值高的著述类茶书。例如上述朱权《茶谱》、张源《茶录》、许次纾《茶疏》、罗廩《茶解》、钱椿年《茶谱》,等等。但是由于明代辑集类茶书风行,也造成了明代茶书良莠不齐、较为混乱。然而现代人利用明代茶书时如果不加甄别,以讹传讹,更是容易产生学术闹剧。
一、明代茶书本身存在一些问题
明代茶书本身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一书多名,一书几个作者,有的茶书,书名、作者混乱。
例如徐渭的《煎茶七类》,实际只是250字的一篇短文,但连徐渭,不同茶书和不同版本中,竟有四位作者:《太平清话》署作高叔嗣撰;徐渭自跋“乃卢仝作也……稍改定之”,说是卢仝写的,他只是稍作改定;在陆树声的《茶寮记》中,《煎茶七类》的内容又一字不差地收录其中。
此书也和《品茶八要》有关联,在《煎茶七类》“三烹点”和“四尝茶”之间,增加“茶器须宜兴粗砂小料者为佳,入铜锡器,泉味便失”20字,《煎茶七类》又成了《品茶八要》的另部新书。《煎茶七类》增加20字一条内容,变成了《品茶八要》,而《品茶八要》在不同的版本和书目中,又出现了华淑和张玮两个辑订者。
2不著不述,专抄专辑,随便便仃成书。
例如孙大绶《茶谱外集》、屠本峻《茗笈》、徐爛《蔡端明别纪》、夏树芳《茶董》、陈继儒《茶董补》等,都是汇辑他书,甚至有的是抄袭他书而无甚意义的茶书。万国鼎在《茶书总目提要》中也称,《茶董》“只是一种消遣小品,很少参考价值。”
3作者抄,书贾造,抄袭之书和伪书充斥。
例如袁中郎《茶谱》,纯粹是一本书贾将张源《茶录》改头换面的射利作伪之书。张源《茶录》文前有《茶录引》一段140余字,袁中郎《茶谱》删除这段引言,从它书与张源《茶录》中随便选摘“采茶欲精,藏茶欲燥,烹茶欲洁”和“初采为茶,老而为茗,再老为茹”等107字加以更换。
袁中郎《茶谱》末尾,只是将张源《茶录》原文“茶盏盏以雪白者为上,蓝白者不损茶色,次之”条文,移至最后“茶道造时精,藏时燥,泡时洁。精、燥、洁,茶道尽矣”之下,如此改头换面,就变成了袁中郎《茶谱》。
由于明代茶书存在诸如此类的问题,难免造成一种褒扬和重视唐宋茶书,贬抑和忽视明清茶书的倾向。但是明代辑集类茶书风行,是不是贯穿于整个时代?明代辑集类茶书内容重复,有没有科学内涵和文化价值呢?我们只有加强对明代茶书的研究,才能更清晰地认识在古代茶学的巅峰时期产生的这种现象。
二、现代利用明代茶书存在传讹的问题
引用古代茶书,如果不加甄别,难免产生错讹,尤其现在处于信息时代,信息传播之速之广可谓一日千里,容易产生以讹传讹现象。现代利用明代茶书时,也存在较为普遍的传讹问题,在此不一一列举,以朱成“茶史”为例详细说明。
1现代许多文献称明代朱廢撰有“茶书《茶史》”
1998年《国内外各大图书馆收藏中国古茶书概况》一文,在“日本东方文化学院京都研究所收藏的中国古茶书”内容中,指出日本东方文化学院京都研究所“是重点研究中国文化的研究机构,收藏中国农业古籍520种,其中包括古茶书30种(唐朝4种,宋朝9种,元朝1种,明朝13种,清朝3种)。”明朝茶书中有“茶史一卷(明)朱農撰殷礼在斯堂丛书民国十七年(1928)东方学会覆明钞本”。
1999年《中国丛书广录•上册》总目“类编丛书•集类”的明代部分提到:“《明人文集丛刊》沈云龙编一九八六年台湾文海出版社影印本”,内有“朱文懿公文集十二卷明朱康撰据明天启间刻本影印二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