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我们的《说文解字》课程。本课只讲一个字,就是“革”部的部首汉字“革”。“革”是现代汉语常用汉字,收录在1988年国家语委颁布的《现代汉语常用字表》中,因此,“革”是重点汉字,需要着重记忆。其详情如下:
革。读音有两个:
(一)gé。这是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标注的读音,给出的解释是:“革,兽皮治去其毛,革更之,象古文革之形,古文革,从三十,三十年为一世,而道更也。臼(ju)声。”许慎认为“革”是会意字,本义是兽皮除去它的毛,改变它的样子(即皮革)。会意的方法从古文“革”的字形而来。那么,我们来看一下“革”的字形:
(革的字形)
许慎的古文“革”字形,就是图中所示的14号字形,它由上面一个“廿”,下面一个“十”,左右是一个臼(ju,即臼,下部一横中间断开,两手掬),合起来会意就是“二十(廿)”加“十”,即“三十”,所谓“三十为一世”,又加两只手(臼)表示治理,就是世道更改,会合变更,改更之义。
(悬挂的兽皮)
实际上,《说文》古文是由兽皮状的“革”,即上图中的字形1、2演变而来,而这种字形,就是像一张悬挂着的首、身、尾俱全的兽皮。而把“皮”治去其毛的“革”是加工改变了的兽皮,所以引申为变革义。林义光《文源》:“按从卅非革之义,廿十亦不为卅,古‘革’象兽头角足尾之形。”所以,“革”是象形字,许慎所说的“革”的本义是正确的,但随后所附字形的解说“……三十年为一世,而道更也。”并不符合“革”的古形古义。
需要注意的是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中关于“皮”与“革”的解析:“皮与革二字对文则分别,如秋敛皮,冬敛革是也。散文则通用,如司裘之皮车即革路,诗羔羊传革犹皮也是也。”皮与革可以作异义“对文”使用,“秋敛皮,冬敛革”,出自《周礼·天官·司裘》,即秋天收藏毛皮,冬天储备皮革;但单独使用时,两字意义相同,“司裘之皮车”中的“司”实际应为“廞(读xīn)”,也出自《周礼·天官·司裘》,即用兽皮装饰的车。《诗经》的“羔羊之革,素丝五缄”出自《诗·召南·羔羊》,毛传:“革犹皮也。”身穿一件羔皮袄,素丝密缝做工巧。
我们平常所说的“皮革”一词,其实应当是“生为皮、熟为革”,出自《汉书·郑崇传》颜师古的注,汉书原文:“每见曳革履,上笑曰:‘我识郑尚书履声。’”每次看到他拖着牛皮鞋,皇上都笑着说:“我能够听得出郑尚书的脚步声。”颜师古注:“孰曰韦,生曰革。”“韦”指熟过的,柔软的“革”,比如韦编三绝,因为兽皮需要经过鞣制的过程从“皮”变成“革”,也就是说,“韦”比“革”还软,而“皮”熟了才成为“革”。
【猜想】那么“革”为什么读音为“gé”呢?因为除去兽毛的“革”,主要是用来“割”制成各种样式以便使用,比如牛皮可以割成一条一条的做皮带,也可以割成一大块可以用来蒙成鼓面等。
(割皮革制皮带)
“革”在本义之外,还有很多用法:
(1)人体的皮肤。《正字通·革部》:“人与兽皆曰革。”《管子·水地》:“脾生隔,肺生骨,肾生脑,肝生革,心生肉,五肉已具。”尹知章注:“革,皮肤也。”脾生膈膜,肺生骨路,肾生脑,肝生皮肤,心则生肉,五种内部组织都已具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