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个工匠精神例子,二十大工匠精神素材

首页 > 书籍文档 > 作者:YD1662023-11-10 05:46:53

转自《中国组织人事报》

在传统观念里,不上大学几乎就跟没出息画上了等号,但在提倡“工匠精神”的今天,技术精湛的技术工同样是社会所需的人才。放眼海外,其他国家是否重视职业技能人才?怎样培育工匠精神?

德国:重视职业技能教育社会经济体系

德国是一个匠才辈出的国家,也正是因为拥有大量手艺娴熟的技术工人和工匠精神,才使得德国的产品能够做到极致,保持世界一流的质量水准。而这一切又源于德国充分体现“拿不好文具就拿好工具”的特殊教育体系。德国的小学只有四年,四年之后孩子们会根据个人的学习能力,被送入文理中学、普通中学和职业类学校继续学习。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育体系,完全根据德国的社会结构和经济模式量身定制。作为制造业强国,德国对技术工人有着大量的需求,所以很早就对孩子们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德国的社会结构是枣核形的,中产阶级是社会的主要构成部分,加上德国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使得人们只要有工作,就能保证正常的生活。所以德国虽然没有刻意强调工匠精神,但是其社会经济体系决定了即便手里拿的是“工具”而非“文具”,照样可以有一份不错的工作,过上体面的生活。

英国:工匠精神从定制西装中就可以体现

在英国首都伦敦的市中心,有一条长约300多米的大街,叫做萨维尔街,身着这条街出品的定制西装,目前已成为世界各国名流身份的象征。拿破仑三世、英国前首相丘吉尔、英国查尔斯王储都曾经穿过这条街出品的定制西装。数百年来,萨维尔街追求精益求精、力求完美的工匠精

神,也被誉为世界男装的工艺典范。萨维尔街有一家名叫“韦尔什·杰弗里斯”的百年老店,其合伙人表示,完成一套全定制西装至少需要50个小时,经7人之手,客人往往需要等待2至3个月。为了量体裁衣,裁缝们需要测量50多处地方,记录顾客的身高、肌肉形状、体型等细节。

然而,能成为大师的人毕竟是少数,英国也有重学术、轻技术的传统,这一度导致英国本国人很少从事技术类工作,基本靠移民支撑。近些年,英国政府开始重视职业教育。从培训经费来看,英国对学徒制的投入呈现逐年增长的态势,资金和政策的投入使得学徒制的参与率和完成率大幅上升。

日本:“精益求精”是一种信念

日本的工匠精神可以说举世闻名,工匠精神存在的重要基础是社会的承认。

在日本,精益求精是一种信念,不仅仅存在于手工技术上,在清扫这种看似不需要精深技能的行业,工作做得尽善尽美,也被视为富有工匠精神,会受到社会的尊敬和赞叹。比如在羽田机场有一位打扫卫生的清洁工,其清洁工作堪称完美,多次被媒体报道,可以说是保洁行业的明星。类似的宣传非常多,例如NHK电视台的系列节目“工匠达人”等都详尽地向人们展示了匠人是如何克服困难、磨练技艺,在追求完美的道路上永不停步的。这些节目、书籍,观众和读者看后都感到叹为观止,从而对这种精神产生崇敬和憧憬。

在国家层面,匠人精神也受到重视和鼓励,比如政府会授予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秀继承者“人间国宝”的称号。他们都是文艺、工艺行业的翘楚,受到民众的极大尊敬,在经济方面不仅受到国家的奖励和补助,其作品价值也随着技艺的精深水涨船高。

(摘编自《劳动保障世界》2018年第4期 邢梦琪/文)

100个工匠精神例子,二十大工匠精神素材(1)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