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工匠精神的精神内涵有什么

首页 > 书籍文档 > 作者:YD1662023-11-10 05:57:24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国家发展靠实体经济,实体经济增长需要大量专业技术人才,需要大批大国工匠。可见,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制造强国,都离不开各行各业能工巧匠的人才支持。而培育大国工匠,需要大力弘扬工匠新精神。

工匠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匠精神是工匠们对产品更优产品、更高品质、更好生活的切实追求,是工匠们对自己生产的产品追求极致的精神理念。

执着专注:踏实的做事态度

执着专注是踏实的做事态度,是当代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执着专注”是对作品精雕细琢的坚持,是干一行、爱一行、术业有专攻的追求,是大国工匠最显著、最可贵的行为特质,更是对新时代的工匠们提出的首要要求。态度决定行为,行为影响习惯,习惯决定品性。工匠精神是一种执着专注,体现了中国共产党脚踏实地、勤勉奋斗的实干精神,也是广大劳动者千百年来实践而得的经验概括和总结。优秀的工匠完成任何事情都不是凭运气、靠投机,而是认真对待、执著追求、慎终如始。只有一如既往地潜心钻研、脚踏实地,坚守永不懈怠做好一件事的职业信念,才有可能成为一个“匠人”。

精益求精:敬业的职业品质

精益求精是敬业的职业品质,是当代工匠精神的本质内涵。“精益求精”是对产品质量、性能的高标准、严要求,是干一行、专一行的价值追求,是质量上的完美、技术上的极致。精益求精,从字面理解就是已经很好了,但还要追求更完美。工匠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不能仅仅停留在技艺精湛的技能层面,更要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有敬畏之心,是职业精神和人生追求的完美统一。在优秀的工匠心中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追求完美永远在路上。精益求精意味着在职业道路上没有终点、只有起点,需要永远朝着更好的方向努力奔跑。每一个工匠在精益求精的过程中,职业技能得到提高、产品品质得到提升,从而实现从优秀到卓越的自我超越。

一丝不苟:严谨的工作习惯

一丝不苟是严谨的工作习惯,是当代工匠精神的重要内涵。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一丝不苟”是恪尽职守、认真履职尽责的工作习惯,是追求完美细节的严谨,是做事认真细致的坚持。细节决定成败,工匠们一丝不苟的工作习惯是他们对职业的高度负责和尊重,每一道工序、每一个步骤和环节都是极其重要的,一丝一毫的疏忽都有可能导致全盘皆输,只有认真对待、扎扎实实地做好每一步,才能制造出完美的产品,才能为世界提供中国精品制造,打造出优秀的民族品牌。“刀要在石上磨,人要在事上练”。工匠们精湛绝伦的技艺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在职业生涯中用真心、细心、耐心磨练出来的。

追求卓越:开拓的创新思维

追求卓越是开拓的创新思维,是当代工匠精神的核心内涵。“追求卓越”是超越自我的理想信念,是不断进取、勇于突破自我,敢于开拓的创新思维。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意味着工匠要摒除墨守成规、因循守旧的“匠气”,胸怀锐意进取、敢为人先的“匠心”[1]。一个民族的进步离不开技术革新,技术革新离不开创新思维。执着专注的做事态度、一丝不苟的工作习惯是工匠们精益求精的基础,开拓的创新思维是工匠们追求卓越的关键。在精益求精的过程中提升产品品质,需要更先进的技艺支撑,而先进的技艺需要不畏权威的开拓创新意识,需要不断挑战、改良和创造,才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工匠精神的生成逻辑

工匠是在劳动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特殊制造技能”的手艺人或特定阶层。工匠精神的产生不是凭空出现的,其产生与发展和劳动有着密切的联系。工匠精神的产生与发展有自己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

工匠精神生成的理论逻辑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是工匠精神形成的理论之源。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历史起源于劳动生产,劳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首要条件。中华民族辉煌的历史成就是中国人民用劳动创造的。工匠的产生和发展总是与劳动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工匠精神是工匠们在长期劳动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职业素养,是劳动过程中产生的精神品质的沉淀。无论是千年历史中出现的建筑工匠祖师鲁班、制鞋业祖师孙膑、缝纫业祖师黄帝、制笔祖师蒙恬、造桥匠师李春等各行各业“能工巧匠”,还是现代文明中涌现的“两弹一星”“载人航天工程”等大国工匠,都用劳动创造着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

中国共产党人的劳动观是工匠精神形成的理论之基。在百年的发展中,中国共产党一如既往地高度重视工匠精神的传承与发展,将工匠精神首批纳入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是最有力的彰显。是广大劳动者必须继承和弘扬的优良传统和职业素养;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正确的主流价值观,形成了劳动光荣、勇于奉献的良好氛围,打造了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劳动创造了中华民族,造就了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

工匠精神生成的历史逻辑

技艺经验的传承是工匠精神的源头活水。古代中国长期重农抑商,主张“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受传统社会文化价值观影响,工匠地位低下,被迫奴役为匠。工匠为了生存,通过父子相承、兄弟相助将毕生的经验传授给子孙后代,技艺的代代相传是工匠精神最朴素的体现。工匠阶层尽管受到社会的鄙夷与排斥,依然为人类文明发展做出了贡献。中国古代在冶金、纺织、制瓷、造纸等领域的工艺技术得到了较大发展,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科学史家乔治·萨顿指出“那时和如今一样,最出色的专家既不是博学之士也不是语言大师,而是如铁匠、陶瓷制作者、木匠和皮革匠等这样的手艺人,这些人可能掌握了十分丰富的技艺经验与民间知识”[5]。世代积累的经验、技艺通过祖辈相传、师徒相授、兄弟相助不断传承和发展,是工匠精神的起源。

行会制度的规约是工匠精神的外在推力。“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它的形成与工匠群体从业的行会制度相关。我国“从周末至汉代这个时候起,手工业行会已有存在的事实了”。行会内部有细密的行规条约,一是对行内生产经营的产品建立统一的技术标准,对产品规格、质量标准、度量衡等进行规范。二是对行内学徒管理进行严格监督,包括人数、年限、学习内容等。如宋代苏州金箔业行会规定,师傅只能“三年授一徒”。三是强化“师道精神”以及“技术信仰”,要求供奉行业祖师或保护神。通过细密的行会条约推动技艺的薪火相传。在行会制度约束之下,工匠们形成了良好的职业操守,养成了诚实劳动的品行。行会制度的运行加速了行业内的技术分工,各司其职,人尽其能,对工匠们的技艺要求有了更高的标准,促进了工匠技艺水平与创造性思维的迅速提升。可见,行会制度催生的技术分工是工匠精益求精的技术追求的重要外在推力。

工业文化的发展是工匠精神的内生动力。仅靠制度上的规约来践行“工匠精神”是被动的,甚至是带有“奴性”的,也是不真实的[7]。在古代,受农耕文化影响,统治者及达官贵族们皆不承担体力劳动,工匠被迫做最下等的体力劳动,身份低微是不争的事实,为了生存而传承的技艺被称之为“奇技淫巧”。因此,这个时期仅是“工匠造物”,不可能有“精神”显现而受到世人关注或敬重。在宋朝,士农工商的界限逐渐被打破,工匠通过自身的文化积累与创造热情,为两宋社会经济、科技乃至艺术审美等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明中后期,江南一带的工匠逐渐富裕起来,其从事的手工业逐渐获得社会中产阶层的广泛认可,并获得一定社会地位。至明代末期,工匠群体获得了社会有识之士的尊重。工匠社会地位得到提升,手工业者急剧增加,工匠们对工作极为忠诚,磨练技能、恪守规范,对技艺精益求精、有着超乎寻常的追求。工匠们精雕细琢的工造之物,因常人不可为之而受到世人的褒奖,被称为“能工巧匠”,其显现的乃是精益求精的文化品质。工匠精神是一个历史概念,在不同文化时期,工匠精神的表现形式是不同的。工匠精神延续至今,不仅体现在追求技艺功效的极致与完美,还体现在对技艺的不断超越和创新,更体现在对精益求精的职业态度和严谨的社会价值观的弘扬。如今,“工匠”的指代已经泛化,“工匠精神”是对各行各业从业者提出的道德要求,更是历史积淀丰富起来的时代精神。我们不断探索和践行“工匠精神”的真实价值,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造就各行各业的“大国工匠”。

工匠精神生成的实践逻辑

工匠精神作为人的精神性成果,是对工匠们的劳动价值的肯定和鼓励,从根本上来讲,是人们实践活动的精神产物,所以工匠精神的生成逻辑其实就是其社会实践的逻辑。马克思指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工匠精神是伴随着社会实践而产生的,基于社会实践的变化而变化,在实践过程中发展壮大自己。

原始社会末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畜牧业、农业、手工业的分工。此后,手工业劳动者就成为了现在的工匠。人类最初为了满足生存需要,会寻找石头、木棍等自然物品加工制造成可以使用的生产工具、器皿,由最简单的打制石器变为磨制石器,再到有冶炼技术的时期,无不体现了早期的工匠精神发展历程是伴随着社会需求而进一步发展。春秋战国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工匠这个职业也有了自己行业的道德规范,崇尚以德为先、德艺兼修,工匠们不只要有杰出的技艺水平,更要端正德行。到了现代工业社会,手工艺便向机械技艺和智能技艺转换,工匠精神不再局限于技艺的传承、行规的遵守,而是传承和创新的完美结合,在传承中不断改进工艺措施、创新工艺方式、攻克难关、大胆革新,促进生产技艺水平的提升,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作者:李金玉,副教授;田丽心,硕士研究生;湖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2年度湖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重点培育项目“中国工业精神的育人功能及其实现路径研究”(编号:2022SW0075)阶段性成果。

来源: 光明网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