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的《中国诗词大会》与《中华好诗词》,掀起了一阵“诗词热”,使诗词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喜爱和热爱。
作为主要的艺术创作形式之一,诗词在《红楼梦》中,在大观园那些才女身上,在作者笔下,也得到了充分展示。香菱学诗,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
幼时被拐,十二三岁时得遇冯渊,且那冯渊为她立誓不再结交男子,也不再娶第二个,香菱自以为从此能跳出人贩子这牢笼,谁料波澜又起,拐子暗中竟又将她卖给了薛家,无法无天的薛蟠命下人把冯渊打得送了命,夺去香菱。
在薛家过了几年相对安稳的日子后,禀性如雷的夏金桂被薛蟠娶进门,以致香菱被折磨而死,悲惨命运告终。回顾香菱这一生,惟有在大观园,在向黛玉学诗的日子,是她人生中一抹不可多得的亮色。故此细想,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便不难得出了。
一、幼时的家学渊源
香菱之父甄士隐未出家前是本地望族,其人“禀性恬淡,不以功名为念,每日只以观花修竹、酌酒饮诗为乐”,其母封氏“情性贤淑,深明礼义”。
有父母如此,香菱即使五岁被拐,但因她是家中独女,五岁之前定得他们悉心照顾与教育,在这样的根基下,纵然香菱在跟着拐子长大的岁月里,无缘再受熏陶,但天然的联系在,她对诗词不可能一无所知。
当然,这种天然的基因,不是让香菱有什么作诗的天赋,而是诗词在她的心中,早就埋下了种子,使得她即便多年没有接触,一有机会,一旦被激发出来,她对诗词的兴趣和爱好便会远远超过常人。想来她从小,应该如宝钗黛玉般,深得父母之爱,因此教了他不少诗文。
二、黛玉的悉心指导
薛蟠出门后,香菱有幸被宝钗带进大观园与她同住蘅芜苑,欢乐欣喜之际,香菱本想宝钗能教她写诗“好姑娘,你趁这个功夫,教给我作诗罢”,但宝钗作为一个标准的封建淑女,她以闺中礼仪严格规范自己,自然不会应承香菱,教她学诗,香菱只好舍近求远,选择黛玉“我一进来了,也得了空儿,好歹教给我作诗,就是我的造化了!”
率性的黛玉没有如宝钗般保守,她二话不说就答应了下来“既要作诗,你就拜我为师。我虽不通,大略还教得起你”且当即就与香菱谈论起了作诗之法,她告诉香菱作诗第一要事为立意,意趣若真,没有华丽的辞藻的修饰,也是好的。
除此之外,黛玉还为香菱指定了她学诗所需拜读的几个诗人的诗词,并将自己的《王摩诘全集》借给她,叫她只需读他的五言律诗,还不忘嘱咐道“你只看有红圈的都是我选的,有一首念一首。不明白的问你姑娘,或者遇见我,我讲与你就是了。”
在香菱作成第一首后,宝钗是直接说道“这个不好,不是这个作法”,而黛玉看过之后却是指点加鼓励“意思虽有,只是措词不雅。皆因你看的诗少,被他缚住了。把这首丢开,再作一首。只管放开胆子去作。”而香菱的第二首虽还作得不如意,但黛玉依然肯定了她的努力“自然算难为她了”,并叫她另作。
及至香菱的第三首诗出来,作者只写了众人叫好,未再让黛玉单独点评,但想来,黛玉对香菱自然是十分肯定的。故可见,香菱学诗成功,与黛玉是有极大关系的。
三、香菱自身的努力
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除去上述的外在因素,香菱能学诗成功,她自身的努力是最大因素。
前文已道香菱之父甄士隐禀性恬淡,而香菱显然是继承了她父亲的这一点,故在遭到宝钗拒绝后,香菱不以为怵,依旧高高兴兴地去拜见众人,趁便就向黛玉提出了要学诗的想法,在得到黛玉的一番细心指导后,埋头苦读“宝钗连催他数次睡觉,他也不睡”。
在第一首被否定后,亦未气馁,反而“沉迷学习,无法自拔”,书中道她“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上抠土”如此用心,即便第二首又未得到肯定,她自己也扫了兴,却依旧不死心,不肯丢开手,众人说笑之际,惟有她“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在随众人去过藕香榭,看过画,散了之后,也是满心想诗,待到晚上三更躺下后亦想诗到五更才朦胧睡去。
故香菱备受好评的第三首诗虽是梦中所得,但也是她往日苦心思索,刻苦钻研的结果。业精于勤,方有所得。
在问到《红楼梦》中美丽场景时,大部分人多提及的是黛玉葬花、宝钗扑碟、湘云醉卧芍药裀等主流画面,但作为一个命运波折,却依然能绽放光彩的人,香菱学诗,也自当美丽。
作者:长安月,本文经作者授权发布。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少读红楼,为你讲述不一样的名著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