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说香菱心中仍念着学诗,所以入大观园的当晚就找到了林黛玉:“我这一进来了,也得了空儿,好歹教给我作诗,就是我的造化了!”这林黛玉一生以诗为伴,内心善良而又孤独,如此真性情的两人果然一拍即合!
一、 第一立意、真情实感最重要
“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
这里作为老师的林黛玉先给香菱吃了一颗定心丸:学诗并不是什么难事。
如此一来便激发起了香菱学诗的信心,优秀的老师就是让学生在愉快中学习,并且引导学生用发散性思维来学习。这里我们所说的发散性思维具有“变通性”的特点:所谓变通性,即克服人们头脑中某种自己设置的僵化的思维框架,按照某一新的方向来思索问题的过程。林黛玉认为诗的第一立意是最要紧的。如果有了奇句,便可以选择不遵循作诗的老套路。
这里表达了曹雪芹自己对诗艺的一些看法。他特别强调诗要有新意,要寄情寓兴,不能以词害意,这是一种通脱明达的认识。音乐美属于格律范畴,包含节奏、用韵、平仄、虚实。但它比不过灵感突如其来,这是“机缘”的爆发点。
曹公借黛玉之口道:“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 曹公指学诗贵在真意趣、真性情、真精神,总不脱一个“真”字。作诗,是一个极高雅的行为,应该有真情实感,语出自然,不能矫揉造作。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是世人皆知的李白的名句。金人元好问则有“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的感慨。这些都表明,“真情实感“是经历长久磨练、切身感悟得出的写作真谛。
如曹公在《咏菊》一篇中:“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此诗尾联是进一步对菊花高洁品格的赞赏,也是诗人的自诩之意和全诗意境的升华。这首诗对仗极工整,真情实感展现到极致,极具艺术性。
二、要学就学一流的
“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
黛玉辅导香菱先学王维、杜甫、李白的诗。我们自小学习古诗都应该知道。李白,杜甫,王维这三个人可以说是诗歌界的“三巨头”。他们素有诗仙,诗圣,诗佛之称。
王维是典型的田园派诗人,他的诗清新、秀丽,“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诗作比较写实,反映历史的侧面,关注社会生活。李白有“谪仙”之称,诗作富有激情,天马行空般的想象力,与豪放不羁的超脱之感。
曹公选取这三个诗人是非常巧妙的,他们的作品是诗歌当中的三个主要基石,这三个人的诗作,可被视为层层递进的关系:第一步先体会情景统一,置身于诗情画意。第二步虚实结合,体会真情实感,明白诗的真谛。第三步要把诗的创作进行一个整体升华,发挥想象力,形成自己别具一格的创作风格。文章与诗词贵在有生气、有新意、成一家风骨,不可迂腐守旧沿用现成的格局。
这里不得不提的就是:曹公不仅构思巧妙,而且他是一个非常优秀的教育者。懂得如何让学生深入浅出,层层递进的去学习。“香菱学诗”这一情节包含了太多教育学与诗学的巧妙结合。
三、 追求更高的诗词境界
黛玉给香菱“布置作业“时,“黛玉道:“昨夜的月最好,我正要诌一首,竟未诌成,你竟作一首来。十四寒的韵,由你爱用那几个字去。”
“限韵”是指古人作诗有严格的押韵要求,规定用某一个韵部或某一个韵部中的某几个字作诗。因香菱为初学,黛玉也不喜拘束,就给了她相对宽泛的要求。
唐诗格律最为成熟,宋以后即趋于僵化。曹公对格律形式主义弊端自有清醒认识,所以放眼整部书中,诗词既合乎基本格律,例如海棠诗、中秋联诗就有限韵,又挣脱束缚,在立意上技高一筹。而在菊花诗时,由史湘云和薛宝钗拟定题目,共十二道题目,限定七律,但不限韵。
曹公借黛玉之笔写下《咏菊》,后又借李纨之口评到:”题目新,诗也新,立意更新了”,以及香菱学诗这一情节,众人评香菱诗“新巧有意趣”。此为《红楼梦》自觉追求的诗词境界,齐于唐宋,高于时俗。
曹公这种概念,也就是我们所理解的“翻新”。除了上面提到的“立意要新”,还有“推陈出新”。《红楼梦》第六十四回薛宝钗说的:“诗中不论何题,只要善翻古人之意”,就是这么一个概念。
两百多年前的曹公就有这样的见解,可见《红楼梦》是一本超前的小说,其中有观念超前的诗词镶嵌其中,相得益彰。
曹雪芹不仅是一个伟大的小说作家,也是一个优秀的诗人。他使《红楼梦》与诗词有机结合。书中的诗词,成为画龙点睛之笔,从中揣摩出曹公的一些想法,也是一种乐趣。
作者:柳桐,本文为少读红楼原创作品。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少读红楼,为你讲述不一样的名著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