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在几个星期之内,葶苈,那种怒放着的最小的花,就会把那小小的花朵撒满所有有沙土的地方。
渴望春天,但眼睛总朝上望的人,是从来看不见葶苈这样小的东西的;而对春天感到沮丧,低垂着眼睛的人,已经踩到了它,也仍浑然不知。把膝盖埋在泥里寻求春天的人发现了它—真是多极了。
(《葶苈》)
我们在大地上只过一生,
要像山那样思考
早年的利奥波德是一个保护主义者。他带着一种欣赏的眼光看自然,而不是把人类与大自然看做是一个整体。他经常从打猎中获得乐趣。然而,一天在他与一只母狼宿命性的遭遇后,他的思想发生了重大的转变。
他当时坐在河的上游,忽然发现河里有东西在嬉戏,原来是一只母狼和几只狼崽。那时的他,正处于不动扳机就手痒的时期,他向这一小群狼开了枪。当烟散尽的时候,母狼已经垂死,一只幼崽跛了足,正要躲到岩石中去。当他接近母狼的时候,正好看见它眼中闪烁着的、令人难受的、垂死时的绿光。
“这时,我觉察到,而且以后一直是这样想,在这双眼睛里,有某种对我来说是新的东西,是某种只有它和这座山才了解的东西。⋯⋯我总是认为,狼越少,鹿就越多,因此,没有狼的地方就意味着是猎人的天堂。但是,在看到这垂死的绿光时,我感到,无论是狼,或是山,都不会同意这种观点。”
(《像山那样思考》)
利奥波德被极大地震撼了。从那时起,他开始用不同的眼光看世界。他开始把自然看做是一个有机生物体,像其他的生物一样也有一些基本需要。
利奥波德这样来概括他的土地伦理的含义:“一个事物,只有在它有助于保护生物共同体的和谐、稳定和美丽的时候,它才是正确的;否则,它就是错误的。”
佛教中有不准*生的戒律,但它是从尊重生命的角度上提出的;自然主义者们,如美国的先验论哲学家梭罗主张保护荒野,是从审美的角度提出的;二十世纪初的美国保护主义者们主张保护资源,则是从经济角度提出的——保护对人类有用的东西。
而利奥波德的尊重土地、热爱土地的理论,是从总体上提出的,客观认识人和自然关系的生态学的哲学结论。它是向人类发出建立新的伦理意识的呼唤。
在历史上,这样从伦理的角度提出人和自然关系的标准还是第一次。
本文整理自《沙乡年鉴》代跋,小标题系编辑所加。
本期编辑:徐琼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