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家书的中心主旨,傅雷家书每章文段的主旨

首页 > 书籍文档 > 作者:YD1662023-11-23 00:09:27

文:恬染

图片:来源网络

《傅雷家书》是由傅聪的弟弟傅敏选编,是傅雷夫妇和长子傅聪之间的交流实录,书中有几点让我印象深刻的,值得品读。

傅雷家书的中心主旨,傅雷家书每章文段的主旨(1)

这本书展现了傅雷家风,书中展现的底线是“先做人”,底色是东西方文化的交融,这是这本书的主旨。傅雷写道:“我说的做人是广义的,包括公德和私德,主要是对集体、国家和人民负责。”

傅雷家书的中心主旨,傅雷家书每章文段的主旨(2)

傅雷

对此,傅聪是这样理解的:我父亲说的做人不是世俗概念的做人,而是“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做一个在精神上有所升华的人。这句话出自《论语》,原文是: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这句话的意思是,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巷子里,人们都忍受不了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这是多么高尚的品质啊!这就是告诉我们,无论处在什么环境里,都要安贫乐道,精神上有所追求。

傅雷家书的中心主旨,傅雷家书每章文段的主旨(3)

傅聪

苏霍姆林斯基说:“父母的爱应该是这样的,它能激发起孩子对周围世界,对人所创造的一切关心,激发起他为人民 服务的热情。”我想,这句话与傅雷的教子观念不谋而合。

这本书刚开始是傅聪写给爸爸妈妈的信,后面部分是傅雷夫妇写给儿子的信,前一部分,傅聪分享了自己在国外的生活,在波兰开了两场音乐会,杰老师对他很好,傅聪说,“不把我当学生,把我当学生,新年是在老师家过的。”这种“亦师亦友”的关系让他很感动。傅聪喜欢的作曲家是巴赫,他说:“巴赫是一片海洋,是无边无际的天空,巴赫使我的平静,他的虔诚没有一点悲观成分,而是乐观的,那么有朝气,同时又那么成熟,那么有智慧。”

傅聪说自己迷恋箫斯塔科维奇,最喜欢他的四重奏,作品是发自内心的,找到巴赫、贝多芬一样深刻的信仰。

傅雷家书的中心主旨,傅雷家书每章文段的主旨(4)

巴赫

傅聪在信中写道:“除了音乐,我的‘精神养料’是李白,那个热情澎湃的李白,读他的诗,不得不被他的力量所折服,念他的诗,想到我出生的祖国。”虽然身在异乡,但通过文学作品,将游子和祖国联系起来。他还写道:“这次出来感想不少,到东南亚虽然不是回国,但东方的风俗人情多多少少给我一些家乡感。我宁可在东方的街头听嘈杂的人声,看人们的笑容,感受到一股亲切的人情味,心里就化了,因为东方自有一种和谐,人和人的和谐,人和大自然的和谐。”

这段话表现出虽然是不同国家,但文化是有相似之处,傅聪在东南亚国家时联想到祖国,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

后半部分主要收录了傅雷夫妇给儿子的回信,1954年1月18日,傅雷夫妇和傅敏送傅聪去车站,傅雷是这样写的:车一开动,大家都成了泪人儿,呆呆地直立在月台上,等到冗长的车全部出了站台方始回身。

龙应台的《目送》说:“我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想到朱自清的《背影》里面是这样写的: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是费事些,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色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下身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两脚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到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这两个片段都表达了父母对孩子的不舍之情。

傅雷在信中写道:可怜的孩子,怎么你的童年跟我的那么相似呢?我也知道你从小受的挫折对于你今天的成就并非没有帮助,自问一生对朋友对社会没有做什么对不起的事情,就是家在家里,对你和妈妈做了不少有亏良心的事情,可怜过了四十五岁,父性才真正觉醒!

这段是傅雷对自身行为的一种反思,父母子女之间肯定会有冲突,最重要的是愿意冷静下来思考问题,认识到问题,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母亲朱梅馥对儿子说:“你回来的一个半月,真是值得纪念的,因为是我一生最愉快、最兴奋、最幸福的一个时期,看到你们父子之间融洽,互相倾诉,毫无顾忌,以前我常常要为之担心的恐惧一扫而空。”

只有健康的、建立在无条件爱的基础上的家长同孩子的相互关系,才可以消除生活上的一切危机。—— 罗斯·坎贝尔

父母之爱子,必为之计深远,其实父母子女之间遇到问题了,最重要的就是能够相互体谅,多站在对方的角度看待问题,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