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四步,考试和会讲
一般先生授课,只需要进行前三步,第四步并不是每次都必备的流程。但若遇到特殊阶段,比如年终,或者是某一部书学完,先生会出题考试,若考不过,先生会给与一定的惩罚。
会讲,是比较高层次的授课,类似于讨论。比如一些年长的学生,共同学习了某一段内容后,老师引出话题,由大家各抒己见。讲到最后,由老师再点评。也有会讲完毕后,老师要求学生回去写一篇文章的。
当然,在中国历史上,也有一些比较出名的会讲,例如,朱熹在岳麓书院会讲时,各路学子挤满了书院,学子们上台辩论,三天声音不绝,这属于文坛的盛世。这种会讲,算是高规格的,和私塾会讲,已经不是同一个概念。
二、古代私塾的分类在封建社会,虽然朝廷设有“县学”、“太学”等教育机构,但在读书人的启蒙教育阶段,大多都在私塾完成。上文讲到私塾的授课方式,其实,私塾和私塾也是不一样的。
古代私塾,按照“劳动关系”来区分,可分为四类。即家塾、村塾、义塾、门馆。
- 1.家塾
家塾,一般指富贵人家在自己家里开办的私塾,要“延请施教”。一般富贵人家子弟众多,经济条件较好,便会请塾师来为自家子、侄来教书。一般家塾老师都会住在主人家中,主人要负责老师的饮食和住宿,方便教学。在汉朝时期,以“右”为尊,因此在主人和老师对坐时,主人居左,老师居右。右侧为宾师之位,又因为右侧居西向东,所以一般家塾的老师,被称为“西席”,而主人则被称为“东家”。
据《称谓录》记载:
“汉明帝尊桓荣以师礼,上幸太常府,令荣坐东面,设几。故师曰西席。”
在古代,家塾老师地位是较高的,若说某个秀才曾做过某豪门贵族的“西席”,就仿佛是镀了一层金。
- 2.村塾
家塾只会发生在经济能力较强的富贵人家,若在普通人家,单请一个塾师来给孩子上课,经济负担较重,因此才诞生了“村塾”,即一个村子,或者一个同姓的大家族,共同出资出力,请一个塾师来教族中的子弟。一般村塾的地址多设在祠堂、家庙。因为古代的村落,都是以家族的形式群居,因此,村塾又被称为“族塾”。
村塾先生一般由族长出面,来聘请一位秀才或儒童来教学,一般村塾老师,村中是不负责他的饮食和住宿的。如果遇到特殊情况,也可以提供住宿,由学生家庭轮流负责老师的饮食,不过这种情况极少。
《红楼梦》中,贾宝玉等人上学的地方,其实并不是家塾,而是相当于是族塾,其教书先生是族中的长辈是贾代儒,而学生大多都是贾氏一族中的子弟,并不一定来自荣、宁二府,也有许多贾氏的旁支。因为贾氏族塾的教学质量较好,像秦可卿的弟弟秦钟,也来贾氏族塾中“蹭”学。
- 3.义塾
义塾,在古代又被称为“义学”,一般是由社会人物出资创办,有公益性质。中国最出名的义塾,莫过于清朝末年,在聊城冠县,武训(下图)通过行乞的方式所创办的崇贤义塾。
崇贤义塾有许多非常感人的故事,有兴趣的可以多做了解,这里举一个例子:《清史稿·武训传》记载:
(武训)尽出所积田以资塾。塾为二级,曰蒙学,曰经学。开塾日,七先拜塾师,次遍拜诸生,具盛馔飨师,七屏立门外,俟宴罢,啜其馀。
武训是乞丐出身,积累家业有,设立义塾,让穷苦人家的孩子免费读书,在开学的那天,要宴请老师,武训觉得自己身份低微,便请了当地的士绅为老师作陪,自己则恭恭敬敬地站在门外。等大家吃完离席后,他才吃一些剩饭残羹。武训因为开办义塾,成为名留青史的乞丐。
- 4.门馆
所谓门馆,就相当于古代的私人学校,即老师自己在家中开办一所私塾,自己招生。若有学生需要入门馆,需要拜师,并且签订“关书”,相当于合同,这里有约定学费等具体情况。因为门馆的模式中,有商业的气息,古代士大夫轻视商人,因此门馆在古代出名的并不多,大多为先生糊口的生意。
清朝郑板桥在《潍县署中与舍弟第五书》中写道:
“门馆才情,游客伎俩,只合剪树枝、造亭榭、辨古玩、鬭茗茶,为扫除小吏作头目而已,何足数哉!”
可见,在著名的文学家、画家郑板桥的心中,门馆先生的地位确实不高。
其实,不管是家塾、村塾、义塾还是门馆,都是古代私塾的教学模式,不应该有高低贵贱之分。
三、古代私塾先生的待遇古代虽然尊师重教,教书先生得到世人的尊重,但这只是“精神”上的荣誉,老师也是人,他们也要吃饭,家中也需要柴米油盐,因此这就牵涉出了另外一个话题,古代教书先生的待遇问题。
私塾先生的待遇主要可分为三部分,第一是修金、束修和节敬。
- 1.修金
修金指的是老师的工资,也一年的酬金。当然,在古代,底层百姓普遍没有多少银钱,尤其在大多数的村塾中,村塾先生一般收取的不是钱,而是等价值的粮食,其实是一个道理。
- 2.束修
束修,同“束脩”,最早出现在《礼记》中,指*咸猪肉的意思。孔子曾定下拜师规矩,拜师需要“十条腊肉”。因此,束修成了古代拜师的见面礼。《朱子语类》云:
“古人空手硬不相见。束脩是至不值钱底,羔雁是较值钱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