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回归全国统一考试,对于江苏、浙江等以前单独考试的省份来说,其实具有拨乱反正的作用。回顾江浙等地前几年的高考作文,大都是材料作文,题意不明确,换言之为“朦胧”;结构偏散文化,换言之为“松散”;评判标准为语义深奥,词句华丽,换言之为“卖弄”。从政治上讲,是背离了“立德树人”的根本方针;从文学传统上看,是背离了从先秦、司马迁到“唐宋八大家”等开创的散文传统,是现代版的“齐梁浮艳之风”;从考试的公平性来看,不能考察出考生的人文情怀、思维能力和语言功底,误导学生背诵所谓“好词好句”,卖弄玄虚,故意不好好说话,扭曲学生们的审美观和价值观。
从这几年的全国高考作文题来看,其实就一个主题(儒家传统)一种体裁(议论文)。我们知道,议论文一般有导论、本论和结论三个部分。其中,本论就是文章的“猪肚”部分,要求充实。一般有三个议论段。这是集中反映考生的思辩、语言能力的最重要的部分。所以,特别重要,平时要多练习,对于高三的学生,可以准备十个左右的议论段。作为自己上战场的弹药。
典型的议论段的写法一般是这样的:提出分论点并作简略的阐述;引用材料并做简要点评;事例1并做简要点评;事例2并做简要点评;事例n并做简要点评;总结(比较)分析;得出结论。如果是发言稿或是演讲稿,可再加上联系“你我当前”等内容。
我们今天就以李斯的《谏逐客书》为例,看看一个好的议论段应如何去写。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译文:我听说官吏在商议驱逐客卿这件事,我认为是错误的。(提出分论点)从前秦穆公寻求贤士,西边从西戎取得由余,东边从宛地得到百里奚,又从宋国迎来蹇叔,还从晋国招来丕豹、公孙支。(举事例)这五位贤人,不生在秦国,而秦穆公重用他们,吞并国家二十多个,于是称霸西戎。(简要点评)秦孝公采用商鞅的新法,移风易俗,(举事例)人民因此殷实,国家因此富强,百姓乐意为国效力,诸侯亲附归服,战胜楚国、魏国的军队,攻取土地上千里,至今政治安定,国力强盛。(简要点评)秦惠王采纳张仪的计策,(举事例)攻下三川地区,西进兼并巴、蜀两国,北上收得上郡,南下攻取汉中,席卷九夷各部,控制鄢、郢之地,东面占据成皋天险,割取肥田沃土,于是拆散六国的合纵同盟,使他们朝西侍奉秦国,功烈延续到今天。(简要点评)昭王得到范雎,(举事例)废黜穰侯,驱逐华阳君,加强巩固了王室的权力,堵塞了权贵垄断政治的局面,蚕食诸侯领土,使秦国成就帝王大业。(简要点评)这四位君主,都依靠了客卿的功劳。(用归纳法进行总结)由此看来,客卿哪有什么对不住秦国的地方呢!(用反问加强语气,强调观点)倘若四位君主拒绝远客而不予接纳,疏远贤士而不加任用,这就会使国家没有丰厚的实力,而让秦国没有强大的名声了。(用假设法,进行论证,进行总结得出结论)
本文重笔浓墨,铺张排比,由于事例充实,且经过精心选择,因而显得可靠典型。从铺排的技巧来说,排比句接踵联翩,文意饱满,文气流畅,文势充沛,极有感染力。这篇文章是高中必读的文言文,其实高中课本里有诸多文章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只要我们反复去咀嚼,一定会有意外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