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产不毁乡校蕴含的公关思想,子产不毁乡校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首页 > 书籍文档 > 作者:YD1662023-12-06 01:33:38

谈到“民主”一词的由来,国人首先想到的往往是“德先生”,正因为如此,“民主”总是或多或少带有些舶来品的味道,尤其是当面对我们的传统时,民主就更显陌生了。其实不然,传统中国虽然没有产生民主制度,然而民主素养,国人自古有之,而且早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代就已经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接下来,笔者就从“子产不毁乡校”说起,谈一谈领导干部应有的民主素养。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民不聊生,实力弱小的郑国夹在大国之间,疲于应付,子产主政郑国后遂大刀阔斧进行改革。郑国人有个习惯,父老乡亲们常常到乡校议论国家大事,有赞扬也有批评。子产推行改革自然招来争议,有的官员听到乡校里的批评声音后,便向子产建议毁掉乡校来堵住批评之声。对此,子产不以为然,他说:“百姓到乡校谈论国家大事,是关心国家的表现。他们称赞的事,我就实行;他们反对的事,我就改正。毁掉乡校固然能够把批评的声音堵住,可是民怨就如同洪水一样,修筑堤坝可以阻挡一阵,一旦决口,再抢救便来不及了。”于是,子产没有毁掉乡校,而是将乡校的议论作为自己施政的借鉴。子产主政二十年,郑国政通人和,改革也得以顺利施行,并取得较好的效果,从而为郑国在列国征伐残酷形势下争取了一席之地。后来,孔子极力称赞子产的做法,唐代政治家、文学家韩愈更是特地写下名篇《子产不毁乡校颂》,以表达自己对子产不毁乡校的推崇。由此可见,民主素养在我们的文化基因中有着深刻的烙印,这也是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宝贵资源。

近代以来,随着西方民主思想的传入,“德先生”开始深入人心,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主集中制,而民主素养在贯彻民主集中制的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基础性、根本性、长远性作用。新中国成立初期,*主席在《论十大关系》中明确指出,要让民主党派有发表意见的机会,“让他们骂,骂的无理,我们反驳;骂的有理,我们接受。这对党、对人民、对社会主义有利。”回首近百年,我们的党不正是在出现错误、改正错误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吗?风雨七十载,新中国正是在党的领导下一步一个脚印,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康庄大道。

进入新时代,**再次强调:“领导干部要把民主素养作为一种领导能力来培养,作为一门艺术来掌握。”这也是*对新时代领导干部的要求。对此,领导干部必须把民主素养作为一门“必修课”“常修课”抓牢、抓实,首先要有平等待人、与人为善的真诚态度;其次要有虚怀若谷、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再次要有从谏如流、择善而从的高度自觉;最后要有符合规律、民主集中的科学方法,只有将四方面统一起来,才能形成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符合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正确意见。

从“子产不毁乡校”,到*主席的《论十大关系》,再到今天*的新要求,民主素养的要求更加具体,内涵也在不断深化。新时代新任务,也伴随着新挑战新要求,党员领导干部只有不断提升民主素养,才能让民意顺畅表达,让共识广泛凝聚,让我们的党永葆生机和活力,进而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向着“两个一百年”目标不断迈进。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