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5封信,19万字,横跨20年。
这些数字用来形容一位父亲写给孩子的信,足够让人感受到父爱的厚重与伟大。
《傅雷家书》也正是凭借这样深沉的父爱入选了我们的语文课本。
但抛开课本,当我真正拿起这本书时,却在字里行间中发现了一个更加黑暗的傅雷和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
“我犯了很多重大的错误,对你和妈妈做了不少有愧良心的事。”“孩子,我虐待了你,我永远对不起你,我永远补赎不了这种罪过。”这样的话语在傅雷家书中比比皆是。
实际上,在文学和美术领域取得了瞩目成就的傅雷,在家庭关系的处理上却是非常糟糕的。
傅雷有非常明显的暴力倾向,他的儿子傅聪在五岁时有一天练字,傅雷不知道为什么,突然暴怒,拿起手边的蚊香盘就朝傅聪砸去,正中鼻梁,傅聪血流如注,鼻梁上也因此留下了永久性的疤痕。
每次傅聪练琴,只要稍有出错,傅雷就会藤条伺候,打的傅聪满身是印。这还没完,傅雷他还要把只剩半条命的儿子绑在家门口的树上,让路过的行人围观。
很明显,这已经不属于家庭教育的范畴,而是妥妥的虐待。
除了暴力倾向外,傅雷的控制欲也非常恐怖,他制定了极其严厉的家规。细到吃饭时哪根手指拿筷子,胳膊肘和饭桌要保持多远的距离,面见长辈时双手要放在哪儿,写信时候字写多大都有严格的规定。
只要傅聪出一点错,就会遭来傅雷的毒打,而且是那种动不动就会打出血的强度。傅聪就这样战战兢兢、遍体鳞伤的度过了自己的童年。
儿子长大之后,傅雷的控制仍然如影随形。有段时间,傅聪在波兰留学,寄了自己的照片给傅雷,很简单的亲子沟通,对吧?但傅雷是怎么回信的?大家感受一下:
“照片是谁替你拍的?在什么地方拍的?怎么室内有两架琴,又有些背后有竞赛会的广告是怎么回事?”
要知道,傅聪这时候已经是一个20多岁的成年人,却仍然要被傅雷这么事无巨细的盘问,而且这种让人压抑的盘问和控制不止一封信,可以说到处都是。
不知道把屏幕前的你放到傅雷的管教下能不能受得了,反正傅聪是受不了。
因为后来傅聪坦言,这些家书我是嫌他烦的,这些我从来没有好好看过。傅雷的儿子自己都没怎么看过《傅雷家书》,讽刺效果直接拉满。
而且大家不要忘记,傅雷是有两个孩子,他对傅聪倾注着大量关注,却对小儿子傅敏冷漠至极。
傅敏从小也热爱音乐,他的才华按音乐老师的话说甚至高于哥哥。但傅雷仍然粗暴的认定傅敏不是搞音乐的料子,强迫他放弃音乐。
这画面像极了现在某些家长逼孩子改高考志愿的可恶样子。傅敏伤心至极,此后在与音乐无缘。
而且在这里不得不提一句,《傅雷家书》255封信中,傅雷给傅聪写了将近200封信,而给小儿子傅敏的只有三封。
对大儿子极度控制,对小儿子又极度冷漠,傅雷从任何角度看都算不上亲子教育的典范。
而除去亲子关系外,家庭组织中同样重要的夫妻关系,傅雷也经营的一踏糊涂。
傅雷和妻子朱梅馥从小一起长大,两人有些感情基础,成年之后顺利订婚。结果订婚刚过去没多久,傅雷就对一位法国女人动了心,转身就要与朱梅馥取消婚约。
直到后来他发现这个法国女人其实是海王,同时谈了多个男朋友,傅雷这才作罢,回家娶了朱梅馥。
婚后傅雷也不老实,先是在妻子*时出轨了一位豫剧女演员,三年后干脆直接放飞自我,毫不掩饰的追求起了朋友的妻妹陈家鎏。
姿态极其高调,高调到张爱玲都看不下去,写了一篇小说《殷宝滟送花楼会》来讽刺傅雷的婚外情。
可以说傅雷是一位糟糕的父亲,同时也是一位糟糕的丈夫。
但拜语文课本所赐,《傅雷家书》,又在语文课上被拿来当做父爱如山的典范反复颂扬。公正的说,入选语文课本的那两封信,单从内容上看是没有任何问题的,通篇都洋溢着父爱的深沉和对儿子美好的祝愿。
但一想到这些信的作者是一个殴打儿子、出轨妻子的控制狂时,再去读这些信,恐怕感受到的不会是温暖,而是深深的讽刺了。
有人看到这一定会问,不管傅雷做了多么过分的事,他的孩子傅聪不也成为了一名优秀的钢琴家吗?所以像傅雷一样从小逼孩子一把是没有问题的。
持有这种观点的人会认为理想的教育方式是父母非常严厉的控制和逼迫孩子,孩子因此取得成绩,长大之后与父母和解,感谢父母当年的逼迫,并用同样的方法教育下一代,看上去是一个完美的闭环,对吧?
但实际上这个循环是非常脆弱的,往往在第一步就断掉了。
也就是父母在严厉控制和逼迫孩子后,孩子的心理发展往往会出现巨大问题,这些问题将在青春期集中爆发,等到那时,孩子会用非常激烈的方式反抗父母,甚至不惜自毁前程,在这种处境下,他又能取得什么好成绩呢?
实际上,傅聪在12岁进入青春期后,就曾与傅雷进行过长时间的对抗,傅雷的打骂逐渐变得无效,父子关系极其紧张。
傅聪不再练琴,甚至为了报复父亲,一度放弃了音乐这条道路,可以说差一点就泯然众人。
幸存者偏差让我们只能看到粗暴教育下侥幸成才的名人,却忽略了在聚光灯照不到的地方,那些被粗暴教育毁掉的大多数。
其实,很多与傅雷处于同一个时代的名家,他们的教育理念都比傅雷要开明先进的多,比如丰泽恺先生,还有钱钟书、杨绛夫妇,他们的子女都在温馨的家庭氛围中成长为了各自领域的翘楚,家庭事业双丰收。
然而回归现实,很多家长在选择教育方式时,仍然会倾向于暴躁的傅雷,而非温和开明的钱钟书与杨绛。
这样做的原因,一是因为无知,误以为教育孩子就只有训斥打骂着一条路。二是因为懒惰,不愿花精力与孩子相处,懒得沟通,懒得聆听,懒得交流,也难怪孩子长大后懒得理你。
傅雷所处的时代相对落后,他接触不到科学的教育方法,但在百年后的今天,在这个心理理学、教育学知识唾手可得的信息社会。真的不应该再出现第二个负累和伤痕累累的傅聪与傅敏们。
为人父母确实不需要考试,但每位父母都应该有觉悟,成为自己的主考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