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名丘,字仲尼,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后世尊为“万世师表”,也被称为“至圣”、“圣人”。其政治思想核心内容是礼与仁。在治国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孔子第一次打破了旧统治阶级垄断教育的局面,变“学在官府”为“有教无类”,并倡导“因材施教”等开明的启发式教育方法,使传统文化教育惠及整个民族。
孔子与弟子重新编订了《五经》,修订《春秋》,以记载春秋时代所发生的大事,阐发儒家的价值观。孔子的思想和言论被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整理成《论语》,因此其是孔子的“言行录”,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是儒家学说的必读经典。
孟子名轲,字子舆,被称为亚圣。宣扬“仁政”,“王道”的主张,提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著作孟子七篇是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名句“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出自《孟子·滕文公下》;彼一时此一时也,出自《孟子·公孙丑下》。
荀子名况,字卿,曾传道受业,弟子有韩非、李斯等。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论“作为比较。其名句青,取之于蓝,而青与蓝。”出自《荀子·劝学》
儒家的作品拥有“四书五经”、“十三经”、《尔雅》等多部经典著作。“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南宋著名学者朱熹首次把它们编在一起,即为《四书章句集注》四书之名由此而来。
“五经”指的是《诗》、《书》、《礼》、《易》、《春秋》。汉武帝设立“五经博士”,奠定了儒家经典的尊贵地位。
《尔雅》指的是我国的第一部词典,“尔”是“近”的意思,后来写作“迩”,“雅”是“正”的意思,在这里专指“雅言”,即是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等都合乎规范的标准。尔雅的意思是接近,符合雅言,即以雅正之言解释古语词、方言词,使之近于规范。
“十三经”指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传统而言,《诗》、《书》、《礼》、《易》、《春秋》谓之“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属于《春秋经》之“传”;《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均为“记”, 《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其中“经”的地位最高,“传”“记”次之,《尔雅》又次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