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最早的经典论述,儒家各学派经典

首页 > 书籍文档 > 作者:YD1662023-12-29 11:00:41

文/董元奔

【说明】中国古代文论选读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段课程。这份知识点总结是董元奔先生为江苏省自考学员编写的总复习讲义。五十二万字的教材内容浓缩为九千字,对于已研读三遍教材的学习者来说,可达到事半功倍的复习效果。本资料去年已经发布,为了适应新的考试要求,董元奔对材料又作了修订,并把上下两部分合一,现予以发布。

儒家最早的经典论述,儒家各学派经典(1)

第一章 先秦

《尚书·尧典》

《尚书》是上古历史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的著作汇编,传由汉初伏生口述成书。《尧典》是其中的一篇,其中有中国早期的文艺理论论述。

《尧典》的文艺理论包括三方面内容:第一,提出“诗言志”的说法。朱自清认为,“诗言志”是中国诗论的开山纲领。“诗言志”是说诗歌表现作家的思想感情,而作家的思想感情是社会的产物,因此通过诗歌我们可以认识作家所处的时代的特征。第二,诗歌具有教育作用。诗歌表现作家的思想感情,读者通过诗歌就接受到了作家的教育,所以诗歌要求。第三,中国早期的诗、乐、舞有时候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墨子》

《墨子》现存五十三篇,战国时期墨家创始人墨翟的弟子们整理,主要是墨翟的思想。墨子所说的“文学”是广义的,主要是指一般的学术文、政论文。墨子的文学思想主要是“尚用”和“尚质”,也就是文章要有政治实用性,要写得好。从“尚用”和“尚质”出发,墨子要求文章“非乐”。

《荀子》

《荀子》共三十二篇,战国荀况作。荀子论“言”,认为:第一,文学是“明道”的,“道”也就礼和义;第二,“言”分为圣人之言、君子之言,小人之言;第三,不同的“言”对政治的作用是不同的;第四,“明道”要与“征圣”、“宗经”相结合,但“明道”是核心。

道家文艺观

道家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庄子,他们的文艺观是:第一,自然观——反对人工雕凿,认为万物包括文学都源于“道”;第二,虚静观——“道”包括文学应排除一切外来干扰;第三,虚实观——文学要虚虚实实,虚实相成。

《论语》与《诗经》

1、《论语》与《诗经》介绍:《诗经》,又称“诗”、“诗三百”,汉代始称“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共305篇,另有6篇“笙诗”有目无辞。《诗经》记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的社会生活。诗集分风、雅、颂三部分,多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创作。《论语》是儒家后人集体创作的语录体作品,记载了孔子和他周围的人的言行,是儒家最早的一部经典。

解释:“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关雎》是《诗经》

的第一篇,孔子认为《关雎》写愉快的心情却不过度,写忧郁的心情却不悲伤。孔子的这句话指的是《诗经》的中和之美。

3、解释:“子谓《韶》尽美又尽善也,谓《武》尽美未尽善也。”《韶》和《武》均是舜时的乐曲。孔子认为《韶》不仅声音动听而且内容妥善,《武》声音动听但内容不妥。这也说明孔子重视中和之美。

4、解释:中和之美。这是孔子对《诗经》思想艺术的评价,意思是处于对立统一状态的谐调之美。

5、解释:“思无邪”。这是孔子对“诗三百”内容符合思想规范的评语,体现了孔子文学批评思想上的“仁”、“礼”要求。

6、解释:“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意思是学诗可以修身,学礼可以立身,音乐有助于品性修养。这说明孔子既重视文章的内容纯正,又不忽视形式对表达内容的作用。

其他

1、儒家关于文章内容与形式的关系:(1)孔子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2)孟子提出“以意逆志”与“知人论世”的文学批评方法和“知言养气”说。(3)荀子主张文学“明道”。

2、诸子关于文学社会作用的观点:(1)孔子提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兴即感染性,观即认识作用,群即感化特征,怨即批评时政;孔子还认为文学可以为礼教服务,可以获得知识和经验。(2)墨子主张“蔽于用而不知文”,反对奢侈淫乐的礼节仪式。(3)庄子主张自然,反对人工造作的文艺。(4)商鞅主张“法治”,视儒家的经典为虱子。

儒家最早的经典论述,儒家各学派经典(2)

第二章 秦汉

《毛诗序》

1、《毛诗序》的主要理论贡献:(1)阐述了诗言志抒情的特征。“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把志与情结合起来,是对传统言志说的补充;《礼记·乐记》进一步认为“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何休更指出诗歌产生的社会原因,认为“诗三百”出于“男女有所怨恨,相从而歌”。(2)深化了对诗歌社会作用的认识。把诗歌的社会作用概括为“上化下”和“下刺上”,但重点是自上而下的教化作用。(3)论述了诗歌与政治的关系。认为诗歌的志与情是受社会生活制约并反映政治盛衰的。(4)提出“六义说”。把《诗经》的内容分为风、雅、颂三部分,《诗经》的艺术手法是赋、比、兴。

2、解释“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毛诗序》):(1)诗是表意的,心中有意说出即是诗,感情涌动便说出来,说出来感觉不足就感叹,感叹还不足就歌唱。(2)这是对言志说的发展,进一步阐明了诗歌的言志抒情特征和诗乐舞的关系。

4、解释“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1)这是《毛诗序》中的话,“风”指国风,“文”指文治。意思是,统治者用《诗经》中的“国风”教化老百姓,老百姓则用“国风”讽刺统治者,主要是教化,而讽谏是委婉的。(2)指出了统治阶级对诗歌的要求,是“思无邪”说和兴观群怨说的发展。

《史记·太史公自序》

解释“屈原放逐著《离*》,……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1)这是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中的话,揭示了古人发愤著书传统。(2)体会了古人发愤著书的心情,并对自己所面对的现实有所感慨。(3)认为发愤著书是进步的。

其他

1、王充《论衡·超奇》的主要文艺思想:(1)品评作者高下不看他读书多少而看他能否“博通能用”。(2)“实诚在胸臆,文墨著竹帛,外内表里,自相副称”,要求写作要有真情实感。(3)反对崇古非今,认为后代文学超过前代。

2、汉代关于屈原的争论:(1)司马迁赞同刘安对屈原作品的评价:“推其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2)杨雄和班固只肯定屈原作品的“宏博丽雅”,贬斥其思想艺术价值。(3)王逸在《楚辞章句》中肯定屈原高洁的品质和艺术成就。(4)争论的实质是要不要肯定我国古代文学除《诗经》之外的另一文学传统。

3、汉人关于赋的论争:(1)司马相如《西京杂记》中论及赋的表现形式和赋家之心。(2)班固和著有《甘泉赋》的杨雄反对赋的讽谏作用的丧失。(3)王充总结了汉赋的经验教训,反对“文丽用寡”,提出“尚用”的文学观,要求内容“实诚在胸臆”,要求形式“形露易观”,提倡“真美”,反对“虚妄之言”。

儒家最早的经典论述,儒家各学派经典(3)

第三章——魏晋

鲁迅认为,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文学开始进入到“自觉时代”,是因这时期文艺批评理论大发展现象而言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文艺批评不仅单篇作品和专著众多,且涉及到文学创作和文学接受的方方面面,其广度和深度都是过去所不曾有过的,其对后世文论和文学创作的影响也是极其深远的。

《典论·论文》

三国曹丕所作的《典论·论文》是我国较早的一篇文学批评专论。《典论·论文》的文学批评观点主要有:(1)关于文学的价值,曹丕批评了轻文观,主张文以致用,强调文章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世”,有史以来第一次把文学提高到与事功同等重要的地位,通过强调文章的价值提高了文人的地位,大大推动了文学事业的发展。(2)提出文气说,认为“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即,作家的气质、个性的不同造成了文章风格的不同。(3)关于文体,认为“文本同而末异”,即不同文体基本原则相同但是具体特点不同,曹丕把文体分为无韵的奏议、书论和有韵的铭诔、诗赋四大类。(4)关于批评态度,一是要求“审己以度人”,反对尊古卑今;二是反对“文人相轻”,指出作家各有短长,文人相轻会妨碍文学批评。

《文赋》

晋代陆机的《文赋》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完整而系统的文论作品。陆机的文艺观有:(1)缘情说。陆机提出“诗缘情而绮靡”,要求观察万物要用心体会,“尊四时以叹逝,睹万物而思纷”,情因物感,文以情生,不仅是文学创作的起点,也是过程和归宿。(2)如何解决文学创作中“言不逮意”的问题,陆机认为应“虽离方而遁圆,期空形而尽相”,也就是通过艺术构思对创作素材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3)艺术想象论。关于艺术想象,提出“精鹜八极,心游万仞”,“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也就是说,艺术创造的过程是形象思维的过程,形象思维要突破上下和古今的限制。(4)主张创新。主张“谢朝华于己披,启夕秀于未振”,就是说,无论是在意和辞的方面要有新境界、新技巧。(5)怎样才能使意和辞都能充分得到表现,陆机认为要注意四个方面:一是注意熔铸,二是使用警句,三是避免雷同,四是使用精美的词句。

《文心雕龙》

1、《文心雕龙》简介:南北朝时期文艺理论家刘勰的《文心雕龙》是我国第一部系统阐述文学理论的专著,这部书是当时文艺理论集大成之作。全书分文之枢纽、论文叙笔、剖情析采和长怀叙志四部分,共五十篇,文学创作论是全书精华。在第一部分中,作者用“本乎道,师乎圣,体乎经,酌乎*”分别概括《原道》、《宗圣》、《宗经》和《辨*》诸篇的基本思想,把“文”提高到“道之文”的崇高地位。在第二部分,作者分析了三十多种不同文体,可视为全书“史”的部分。第三部分主要谈创作与批评。

2、解释:“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神思之谓也。”语出《文心雕龙·神思》,《神思》是一篇完整的艺术想象论。(1)神思是一种由此及彼不受局限的想象活动;(2)艺术想象要基于现实基础之上,但是又不能拘泥于现实;(3)艺术构思活动中总是充满感情,“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4)感情是艺术想象的动力,而准确的语言才能构筑准确的意象,所谓“志气统其关键,辞令管其枢机”;(5)艺术想象活动是复杂的心理过程,运思行文取决于作家的基本功和文章的规模与体裁。

3、“神用象通,情变所孕,物以貌求,心以理应”语出《文心雕龙·时序》。

4、解释:“文变染乎世情,兴废写乎时序。”语出《文心雕龙·时序》。《时序》是一篇文学史专论。这句话认为:社会现实决定文学发展,时代特点必然要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同时,文学本身有内在发展规律即前后继承关系。

《诗品序》

1、《诗品序》简介:南北朝时期齐梁间文学理论家钟嵘的《诗品》是我国第一部专论五言诗的著作,主要探讨五言诗的流派规律。

2、《诗品》的审美脉络:(1)品诗在于吟咏性情,力主“直寻”是钟嵘“自然英旨”的审美追求;(2)提出“文已尽而意无穷”,表现了钟嵘对诗歌艺术特征的深刻认识。

3、名词解释:“滋味说”:“滋味”是钟嵘《诗品》提出的诗歌特有的审美兴味。滋味是诗人的真情与诗歌形象的完整性相结合而产生的。诗歌的滋味应该是“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要做到赋比兴并重,言近旨远,形象鲜明。

4、《诗品》的艺术标准:(1)指事造形务求详切;(2)“甘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指诗歌要有感染力;(3)赋比兴并重。(4)反对谈玄、用典和声病。

5、《诗品》的批评方法:(1)具体批评方法,即对作家作品进行社会批评;(2)抽象批评方法,即概括作家作品的思想艺术特色;(3)形象批评方法,即用生动传神的语言进行批评。

儒家最早的经典论述,儒家各学派经典(4)

首页 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