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最早的经典论述,儒家各学派经典

首页 > 书籍文档 > 作者:YD1662023-12-29 11:00:41

第四章——唐

唐代至元代是我国正统诗文创作的鼎盛时期,诗文理论开始分离。文学批评主要在两条轨道上发展:一是继续深化传统的重教化的理论,二是以艺术为中心探讨内部规律。唐代的主要文艺理论作品有:

1、《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是唐初诗文革新运动代表人物陈子昂诗歌理论纲领。在本文中,陈子昂肯定了风雅的《诗经》传统和汉魏风骨,着重提出“兴寄”和“风骨”,“兴寄”就是托物起兴,托物言志,“风骨”就是健康的内容与生动有力的语言相统一。陈子昂的理论和创作实践对齐、梁以来“文章道弊”、“彩丽竞繁”的不良诗风起到了遏制作用。

2、杜甫曾写过诗论作品《戏为六绝句》,这是最早出现的论诗绝句。陈子昂的文学理论使当时的诗人片面的否定六朝全部诗歌,杜甫提出“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杜甫要求诗人要向风雅传统和当代众人学习,提出“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

3、中唐诗僧皎然的《诗式》是一本诗论专著,其主要观点有:

(1)确认诗歌的崇高地位,认为“诗者众妙之华实,六经之菁英”。

(2)提出取境问题,要求“诗情缘境发”,他所说的境就是后人所谓的意境;皎然由取境进一步指出“两重意已上,皆文外之旨”,要“情在言外”;而如何取境,皎然认为要靠神思。

4、韩愈对古文的要求是文以载道。内容上,韩愈主张“不平则鸣”;形式上,韩愈在《答李翊书》中要求“惟陈言之务去”,强调以气为先。

5、白居易是唐中期新乐府运动领袖,《与元九书》是其新乐府运动诗论纲领,主要内容有:(1)要求文章要干预现实生活,“补差时政,泄导民情”,为此他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2)以传统的“风雅比兴”和“美刺”作为衡量文学历史现象的最高标准。

6、王昌龄强调“立意”,要求心与物拍合,所谓“以心击之,洞穿其境”。

7、司空图是晚唐著名的文学理论家,其文论代表作是《二十四诗品》和《与李生论诗书》。司空图的诗论主要有:

(1)韵味说:司空图在《与李生论诗书》中要求诗歌“近而不浮,远而不尽”,前者强调诗歌意象的真实,后者强调诗歌意境的深远,两者结合做到“思与境协”;他在《二十四诗品》中进一步提出“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语言文字之外别有余味,与他的另一说法“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一脉相承。

(2)从玄学探讨诗歌的审美特征和创作规律。

(3)既提倡冲淡之美,又提倡壮美。

儒家最早的经典论述,儒家各学派经典(5)

第五章——宋金

1、宋代诗文理论的独特表现:(1)文学中渗透着政治统一的思想;(2)讲究哲理思考,以论入诗,讲究“理趣”;(3)文论重功利,谈艺则源远流长。

2、梅尧臣在《读邵不疑学士诗卷》中认为“平淡”是诗艺境界之最,所谓“平淡”指:意在言外,耐人寻释,洗尽脂粉铅华,给人以“老树着花”的美感。

3、王安石在《上人书》中谈论了文和辞的关系,也就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他重视内容,要求文以实用为主。

4、苏轼在《书黄子思诗集后》中,以书法喻诗:(1)主张有为而作,要求“言必中当时之过”;(2)既要求以“求物之妙”和“了然于心”,又要求以“了然于口于手”的艺术手段来表现,谓之“辞达”;(3)要求传神,形似之外求神似;(4)从传神出发,要求艺术表现真实自然;(5)认为李白和杜甫这两种相反的艺术风格能够相互渗透,这样,就能做到“寄至味于澹泊”。

5、黄庭坚在《答洪驹父书》中要求作诗要推陈出新,、提出“夺胎换骨”说。所谓夺胎就是“窥入其意而形容之”,所谓换骨就是“不易其意而造新语”。

6、李清照的《词论》针对苏轼“以诗为词”说提出“词别是一家”,要求诗与词的创作方法要分开,不允许诗来侵犯词的领域,强化了词的文体意识。

7、陆游晚年创作了四首《论诗诗》,认为“诗家三味”的获得在于作家现实生活的体验,所谓“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

8、宋人严羽的《沧浪诗话》分为诗辨、诗体、诗法、诗评和诗证五部分,认为“南朝人尚辞而病于理,本朝人尚理而病于意兴”,其诗论的特点是以禅喻诗,其观点主要有三个:(1)妙悟说。“论诗如论禅,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悟”有“第一意之悟”和“透彻之悟”两重,第二重即是妙悟。严羽认为汉魏盛唐诗人做到了妙悟,批评苏轼、黄庭坚的诗缺乏妙悟。此外,“兴趣”或者说“顿悟”也属于妙悟。(2)别材别趣说。“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强调诗歌在题材和旨趣上都有特殊性,不能只靠读书和说理来写诗,而要“吟咏性情”。(3)诗识论。主张通过学诗提高审美“识力”。

9、金代诗人元好问写有《论诗绝句三十首》,其诗论观点有:(1)贵自得,反模拟;(2)主张自然天成;(3)主张格调高雅和陈子昂推崇的汉魏风骨;(4)主张刚健豪放;(5)主张真诚。

儒家最早的经典论述,儒家各学派经典(6)

第六章 元明

1、宋元之际词人张炎著有《词源》,提出评词的标准是意趣高远、雅正和清空,认为姜夔是“清空”的典范作家。

2、其他:元代钟嗣成的《录鬼簿序》是一篇戏曲理论作品,高度肯定戏曲文学和戏曲作家。方回提出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说(杜甫为一祖,黄庭坚、陈师道和陈与义为三宗。)

3、明初,李东阳反对台阁体,开启前后七子的复古潮。王世贞《艺苑卮言》推崇表真情,讲究自然神到的诗境创造;谢榛提出“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的见解;唐宋派重“本色”,要求直抒胸臆。

4、李贽主张尊重人欲,他以“忠义”二字赞水浒英雄。李贽“童心”说:

“童心”即赤子之心,从未受过理学污染,李贽称之为“天下之至文”之源。

5、公安三袁(宏道、宗道、中道)直接受到“童心”说的影响而提出“性灵说”:(1)求真,主张个性解放,“真人”吐真情。(2)反对因袭。(3)主“趣”,即“得之自然者深,得知学问者浅”的童子赤子之趣。(4)宏道主张“奇”。宏道《雪涛阁集序》“信腔信口”即指求真和吐真情。

6、徐渭《南词序录》是古代专论南戏的唯一著作。以沈璟为代表的吴江派

重音律轻才情,以汤显祖为代表的临川派重意趣轻音律。王骥德《曲律》强调本色的美。叶昼《水浒传评点》称李逵是“真忠义”。

儒家最早的经典论述,儒家各学派经典(7)

第七章 清

1、以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为主的思想家是清代进步诗坛开创人。王夫之诗论更具代表性,集中在情境关系的理解和对“兴观群怨”的新认识上。王夫之诗论:(1)表现深意真情,“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景以情合,情以景生”才能创造出情景交融的理想意境。(2)重视文学的社会教育作用,认为“兴观群怨”皆本乎情,四者融合才能产生巨大感染力。

2、叶燮《原诗》的基本诗学问题:(1)探讨诗歌发展的源流本末,正变盛衰的问题,认为盛衰相依。(2)论述诗歌反映什么和如何反映的问题,主张以诗人的才、胆、识、力写客观世界的事、情、理。(3)表现“天地万物的情状”必须“当乎理,确乎事,酌乎情”。(4)无才、胆、识、力者不能自成一家。

3、王世桢“神韵说”:韵为风神,神韵自然,神到不可凑泊,追求“兴会神到”的“清远”艺术境界,注重诗歌语言的含蓄和诗歌的排忧解愁功能。

4、沈德潜“格调说”:注重体格、章法、声调,思想内容决定格调。

5、袁枚“性灵说”:(1)诗写性情,要在诗中“著我”,重视“神悟”,认为国风是直抒胸臆之作,主张“有性情而后真”。(2)既要真情又强调灵感。

6、翁方纲“肌理说”:肌理是义理和情理的统一,主张以经籍考据之实学来使诗歌创作更有深厚功力,以古人诗法为本做到“法中有我”。

7、在中国小说理论上,评点《水浒传》的金圣叹成就最高:(1)“乱自上作”,农民起义是逼出来的。(2)《水浒》写出了人物个性特征。(3)提出“格物”说,即推究事物原理。(4)《史记》是“以文运事”,《水浒》是“因文生事”。

8、李渔的曲论见于其《闲情偶记》的“词曲部”和“演习部”。主张:(1)强调戏曲的教化功能。(2)首重结构而非音律,提出“立主脑”即围绕主要人物安排情节,提出“密针线”即编戏要前后一致不留破绽。(3)语言要讲词采,标举结构第一,词采第二,音律第三。

9、桐城派是清代最大散文流派。方苞首倡“义法”,刘大櫆认为“行文之道神为主气为辅”即神气说,刘的“气”指语言气势,“神”是”“气之精处”,是作者性格的艺术表现。姚鼐的主张:(1)义理、考证、文章三合一。(2)重视创作方法和艺术技巧。(3)把文学分为阳刚和阴柔两类风格。强调刚柔相济。

10、清初词坛影响最大的浙西学派朱彝尊和汪森推崇姜夔。陈维崧为阳羡词派创始人。常州词派张惠言重“寄托”,即“意内而言外”。

儒家最早的经典论述,儒家各学派经典(8)

上一页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