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最早的经典论述,儒家各学派经典

首页 > 书籍文档 > 作者:YD1662023-12-29 11:00:41

第八章 近代

1、近代文论的发展阶段:(1)甲午战前以继承传统为主,并开始变化,刘熙载《艺概》为代表。(2)甲午战后以改良派梁启超和王国维为代表。

2、龚自珍提倡“以良史之忧忧天下”,倡导“尊情”即对时代的忧患,还认为“诗与人为一,人外无诗,诗外无人,其面目也完”,即抒情要表心迹。

3、《艺概》:(1)包括诗概、赋概、词曲概、书概和经义概,“概”就是“举此以概乎彼,举少以概乎多”。(2)认为“诗为天人之合”,以真情为本。(3)辩证精神,认为情景关系为“或前情后景,或前景后情,或情景齐到”。(4)只有通过虚构做到“离形得似”,艺术意象才“生生不穷”。

4、梁启超“诗界革命”:(1)目的是以欧洲精神改造中国诗歌传统,批判旧道德、旧制度。(2)以爱国团结精神和近代科学民主思想为内容,语言要平易通俗,如黄遵宪的“我手写我心”。

5、梁启超在《论小说与群治关系》中提出“小说界革命”:(1)强调小说的社会作用,新民、新道德、新宗教、新政治都可以入“新小说”。(2)艺术上要“浅而易解,乐而多趣”,要让人“感受到身外之物,世界外之世界”。(3)小说艺术魅力来自熏、浸、刺、提这四种力,熏和浸指陶冶性,潜移默化如饮酒之“百日醉”,刺指感情不能自制的刺激,提指读者“化其身以入书中”。

6、王国维的文学观和美学观受康德、叔本华影响,著《红楼梦评论》、《人间词话》。《人间词话》提出境界说,认为:“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境,故写真情真景者谓之有境。”按创作方法把境界分为造境和写境,按物我关系把境界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将境界高下定在“隔”与“不隔”。

7、“造境”与“写境”:造境即虚拟出境界,写境即描绘现实实境。王国维此说接触到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并初步认识到二者的联系。

8、“无我之境”与“有我之境”:无我之境即“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达到“物我合一”的悠扬之境。有我之境即“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物随我的感情而动。(“寒泊澹澹起,白鸟悠然下”为无我之境;“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为有我之境。)

9、“隔”与“不隔”:不隔指语言自然,情感真实;隔反之。(“池塘生春草”、“空梁落燕泥”秒在不隔;“谢家池上,江淹浦畔”则隔了。)

10、分析“红杏枝头春意闹”和“云破月来花弄影”的境界:(1)“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2)王国维认为境界来自作者感受力和表现力的结合。(3)“红杏”“花影”为实景,“我”产生了情才会发现春意和生机,因此境界是真实深沉的意蕴与真实生动的画面的相溶,是形与神、动与静的高度统一。


【编辑(姓氏笔画为序)】王江、李家钊、曾张胤、姜洁、董尧、臧其东

上一页123末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