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修身养性,这个事,似乎是我们中华民族独有的一种精神习惯。
通过对天地自然和人生社会的参悟,从而明白一些道理,达成能随时克制自己情绪的一种心性,让自己进入一种没有或者很少有负面情绪的状态。
也就是说达到明理、克己、端正、豁达的这么一种心境。
看上去很有吸引力吧?
然而这种状态却不是那么容易达到的,不经过一定精神修养和锻炼,人类是很难克制自己本身野蛮的本能的一面的。
化野蛮为文明,这正是我们传统文化当中修身养性这一学问的精髓和目的。
说起修身养性的学问,其实在咱们很多的国学典籍中都是有不少笔墨的,比如吕不韦的《吕氏春秋》当中,就有先识览和审分览等关于修己处世的学问。
所谓修身养性,其目的,一是达到内心的安静,二是追求社会和谐,其三,则是追求天一合一(亦即人与自然的统一)。
但是许多修身养性的学问往往都是藏在大部头大段落中,许多人很难有耐心去读它们。
于是就有先贤去总结前人的学问,将之凝炼为大成之作。
清代金缨先生的《格言联壁》一书,就是这么一本大成之作——关于修身养性的大成之作。
此书自刊行以来,广受欢迎,迅速流通海内外(主要是儒文化圈),其影响甚广,被称为修身养性必读之书。
此书将人的修养分为十一类,分别是学问类、存养类、持躬类、摄生类、敦品类、处事类、接物类、齐家类、从政类、惠吉类和悖凶类。
这十一类修养功夫,足以让读懂它的人对人生、时社会乃至对许多事物都产生一些全新的看法。
实际上,有些人脾性暴躁举止野蛮言语粗鲁,这正是缺乏修养的缘故。
而学习修身养性之学问,正可以化人们克制内心的负面情绪。
千万不要小看修身养性这四个字。
往小了说,它可以让人内心平和镇静遇事淡定,往大了说,它可以使人变得文明有礼有规有矩,从而达到整个社会的和谐。
为什么西方世界的人犯罪率很高,正是因为他们缺乏一种入世的修养学问。(别提宗教那一套,很多人并不相信其说服力,反而是直接的世俗的符合实际的修身养性理论更能令人信服,这正是我们文化中的巨大优点。)
《格言联璧》一书,其中有很多金玉之言,很值得人们去细细品读。
比如开篇学问类第一句便是:
古今来许多世家,无非积德。
天地间第一人品,还是读书。
开宗明义的指出了人生两大要点:积德和读书。
中国人讲究个诗书传家,所以读书一事十分重要。
而德这个事情,更是读书人的最高追求了。
儒家三立,头一个便是立德,其次才是立言和立功。
虽然有些形而上,但必须要承认其正确性,而事实上,人类文明的进步,最大的体现正是道德水平的进步。
人而无德,与兽无异!
可见读书与积德两件事是何等的重要了。
又如持躬类之句:
花繁柳密处拨得开,方见手段。
疯狂雨骤时立得定,才是脚跟。
这两句简直具有高度的哲学性,完全无须解释,何止是用于修身,为人处事处处用得着。
还有:
步步占先者,必有人以挤之。
事事争胜者,必有人以挫之。
在社会中和人相处,你若步步占先事事争胜,不肯吃一点亏,那么不久之后必然要寸步难行了。
有些人并不懂得这些事理,所以极易造成与人相处的被动局面。
如果能从先贤格言中学习到智慧,则可免去许多弯路。
又有:
对失意人,莫谈得意事。
处得意日,莫忘失意时。
这两句真是完美了,你得意时,别人可能正人生失意,此时你惹对着他讲得意事,试想对方岂不厌你?
而后一句尤其要紧,人生嘛,起起落落的很正常,极少有人能一辈子一帆风顺的,所以当你处在顺境事,不应该忘了曾经的失意时刻。
用大俗话说,这能防止你发飘。
饭休不嚼便咽,路休不看便走,
话休不想便说,事休不思便做,
衣休不慎便脱,财休不审便取,
气休不忍便动,友休不择便交。
短短八句文,却包含了生活中最真实的智慧,不义之财不可取,无益之友不可交。
而《格言联璧》这本书,像上面这样的金句比比皆是,可称是格言的宝库。
可以说,但凡想要提高自己修养和智慧的人,这样的一本书是必读的。
事实上,这本书也确实很值得你去品读。